阿里巴巴的业务中台演进之路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杜力大小:1.94M时长:04:15
中台架构是最近比较火的名词,其实中台的概念是阿里巴巴在 2015 年 12 月提出的,思路是希望按照“大中台、小前台”的理念进行组织升级,旨在建设“敏捷的前端 + 强大的中台”,以降低整个集团的创新成本,适应新时期的发展。2016 年,时任阿里业务平台事业部、淘宝基础平台技术部负责人的玄难曾经详细介绍过业务中台的建设思路,3 年后再来看他分享,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如下是玄难分享的关键信息。
放长到时间维度来看,阿里巴巴电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单一业务系统阶段,这时候淘宝业务相对简单,一个业务系统、几台机器就支撑了。随着业务的发展,后面才逐步改造为 Java 体系。这个阶段团队不大,几十人的样子,最为影响效率的就是团队成员的个人技能。
随着业务的发展,到 2007 年,整个淘宝团队人员上千,团队的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都成为了挑战,于是,进化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分布式业务系统阶段,业务主要是淘宝集市和淘宝商城。
阿里开始把原来的单一系统拆分成多个高内聚,低耦合的中心化系统。现在的用户中心、商品中心、交易中心、店铺中心,就是这个阶段出现的。同时把上千人的团队拆分成了业务相对比较集中的小团队。每个独立的系统可以独立设计、独立接需求、独立发布,整个研发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都上了一个台阶。另外,中间件团队也是这个时候开始萌芽的。
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日新月异,2011 年,随着各种 B2C 网站、导购网站的出现,阿里巴巴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把淘宝拆分为淘宝、天猫和一淘三个独立的事业部。三个事业部的定位、业务发展方向、业务的管控规则都不同,甚至在一些业务规则上可能还相互冲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阿里的架构就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业务中心平台化阶段,业务中心平台化中的“平台”就是要把基础能力与每个业务方的特性业务拆分,把业务和业务之间的逻辑进行隔离。总结来看,平台化的关键点是业务抽象建模和系统架构的开放性,其中业务抽象解决共性的 80% 问题,系统架构开放性解决 20% 的个性化问题。
再举个例子来阐述平台化的逻辑,比如人们逛淘宝买东西,每一笔交易都在交易平台上发生,但是不同的交易其流程和规则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先支付在发货,有些是先发货后支付。这些支付功能都是需要通过交易平台来实现,平台化就是要把不同业务的逻辑隔离开,以避免相互影响。
平台化很成功,但随着生态的复杂度、业务的复杂度、系统复杂度的升级,阿里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因为领域的平台化虽然解决了领域内部的问题,但每一个业务的逻辑都是横跨几十个系统,比如说一件衣服,商品发布规则、交易规则、营销规则等等这些规则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而且还是相互有关联的。这个复杂生态的协作问题再次导致研发效率和业务响应速度降低,顺着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演进到了第四个阶段,业务中台化阶段。
简单来说,业务中台化阶段就是要解决 4 个问题:
信息获取成本高。
互联互通成本高。
服务具有不确定性。
低水平重复建设。
怎么来解决呢?我们下回再来分解。顺便再补充一个数据信息,在第四个阶段的时候,阿里已经有几十个 BU,一万多的研发人员了。在演讲结束之际,玄难说,面对复杂的生态协作,业务中台化是阿里巴巴集团 2018 年中台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