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累了,管理者该如何“打鸡血”?
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绩效改进师王玲
讲述:初明明大小:3.64M时长:03:59
职业倦怠,是指个人对工作产生的一种持久性情绪衰竭、消极情绪和反应。倦怠表象的背后,有来自于社会、家庭、工作场所和员工自身的诸多诱因。以工作场所为例,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都可能成为引发员工倦怠的导火索。
管理者需要及时关注易倦怠群体,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持续打造积极的工作氛围。管理者可以从工作计划、工作跟进和工作反馈等几个环节,从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这三个维度,对员工进行有意识的激励和辅导,帮助员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一、为目标赋予指标背后的意义
背后的“意义”是指市场价值的彰显、跨越里程碑的荣耀。当感性的“意义”和理性的目标结合起来,目标就有了温度, 能有效刺激员工去冲击目标,因为意义感是人性的共同需求。
“赋予意义”能增强员工达成目标的意愿, 但如果没有落地于脚踏实地的行动,“赋予意义” 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管理者不能简单地将目标丢给员工,喊几句口号、拍拍肩膀了事。在执行层面, 管理者需要协助员工将“结果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行动小目标”,以达到更具体的指导效果。
如果要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让员工意识到为公司做事等于为自己做事,管理者就必须考虑到员工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工作目标才能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有效结合。提到个性化需求,你也许会想到升职、加薪,但很遗憾,在新时代员工的心目中,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你还需要一些外部奖励来作为“补偿”。这可以成为激发员工的外驱力。
此外,还需要激发员工的内驱力。人们在工作中体验愉悦、成长和成就感,就称之为“内驱力”。
二、适当授权以增加自主掌控感
有了目标和驱动力,接下来就要开始行动了。针对不同能力和特点的员工,管理者跟进的方式也需要有差别。比如,对能力较强的员工,应当以结果说话,不宜对过程进行太多干涉,对能力较弱的员工,则要保持及时响应和跟进的状态。两种应对方式有一个共同点:为了检视目标的达成情况,而非满足管理者的“控制欲”。
试想,当感觉自己处处“被要求”、时时“被掌控”,你会有工作的激情吗?反之,当拥有更多自主掌控空间,主人翁意识会得到激活,人们更容易认为自己是工作的主人, 工作积极性也会随之增强。为此,管理者需要时时保持对自己干预动作的觉察:是为了“控制”, 还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目标?
三、有意识地引导员工
单调重复的工作是倦怠的重要来源之一。正因如此,从事此类工作的员工,工作年限越长,倦怠的可能性越大。管理者可以通过调岗等方式来调节, 但这并非根本解。事实上,在很多单调重复的岗位上,都出现过激情不减的员工,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持续精进,体验着持续改进的乐趣,这是一种真正的“内驱”状态,是这类倦怠的根本解决办法。
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员工在工作中持续创新、保持激情。具体怎么做呢?你可以在组织内外(内部为佳)寻找类似的“岗位英雄”, 将他们的故事提炼、宣传,或是组织类似的竞赛活动,同时,有意识地鼓励每一次工作上的细微改进等。
另外,“被认可”“能成长”是职场人的共性需求, 管理者却常常忽略这一点。如果员工经常得不到有效反馈,就会有“无价值感”,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成长,这种状态的持续也可能导致倦怠。
优秀的管理者善于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果员工表现得比以前更加主动、有责任心、勤奋等等,就及时给予反馈,表达认可。反之,如果员工表现不如从前或预期,也要及时反馈,让员工知道努力的方向。
本文转载自世界经理人(ID:CEC_GLOBALSOURCES)。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