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是如何逐步淘汰Python 2的?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初明明大小:4.20M时长:04:35
最近,LinkedIn 的工程师巴里·华沙(Barry Warsaw)发文讲述了 LinkedIn 是如何从 Python 2 迁移到 Python 3 的,相信对国内大规模使用 Python 的公司有所启迪。其重点内容如下。
在 2018 年,为了全面迁移到 Python 3 代码库,LinkedIn 投入了长达多个季度的工作。在历经大约两个季度的计划和两个季度的执行后,LinkedIn 在新产品甚至现有产品的新版本中逐步淘汰了 Python 2 的使用。这次迁移是由 LinkedIn 的 Python Foundation 团队领导的,多个团队和部门扮演着一个整体的角色,以确保迁移执行的相对顺畅。这次迁移的工作总共需要迁移大约 550 个代码仓库(库、应用程序和服务)。值得赞扬的是,LinkedIn 的同事理解这次迁移的必要性,并在将 LinkedIn 的基础设施迁移至未来的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 LinkedIn,Python 不仅用于为 LinkedIn 的会员提供在线体验,还用于访问内部系统和服务,包括部署工具、CI/CD 框架、脚本、命令行界面、数据科学工具等。除了 Java 和 JavaScript,Python 是 LinkedIn 工程师们完成任务的关键语言。LinkedIn 并没有在其产品中使用 Python,也没有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 Web 服务来使用,而是拥有数百个独立的微服务和工具,以及数十个支持库。
LinkedIn 的迁移故事早在正式迁移开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随着 Python 3 在更大的开源生态系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LinkedIn 的大多数内部库都被移植为“双语”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 Python 2 或 Python 3 中使用。
这一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理想的标准,因为它为这些库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平稳的过渡期。如果开发人员小心谨慎,并且库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模型,说明哪些数据是字节、哪些数据是文本(人类可读的字符串,即 Unicode),那么这也不是很难做到的事。Python 2 融合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 Python 3 迫使用户理解并明确表示文本数据模型。这是加强数据一致性和避免大多数可怕的 Unicode编码错误所必需的,这些错误可能会困扰 Python 2 代码库。
在漫长的迁移历史中,LinkedIn 将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在 2019 年第一季度,LinkedIn 执行了详细的依赖关系图的绘制,确定了一些更基础的仓库,并先将这些仓库移植。其中包括一些与 Python 3 不兼容的内部库,以及没有阻塞依赖关系的应用程序(命令行工具和微服务)。这是在大约 75 个仓库中计算出来的,这在一个季度内就可以很容易完成,并为 LinkedIn 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反馈和信心来启动整个移植工作。
第二个阶段是在 2019 年第二季度,LinkedIn 确定了需要移植的仓库的其余部分,以及由于任何原因而错过最后期限的第一阶段仓库的任何迁移。
通过这种分阶段的方法,LinkedIn 定期完成了目标。LinkedIn 对构建系统进行了更改,禁用了构建 Python 2 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停止构建内部 Python 库的 Python 2 版本。
请注意,从任何双语库中删除 Python 2 支持显然不是一个目标。然而,既然 LinkedIn 已经完成了迁移,LinkedIn 的库所有者就有机会放弃 Python 2,并对他们的代码库进行现代化升级,利用任何适当的 Python 3 特性使他们的代码更具可读性或更高效。
最后,对于其他规划迁移或处于正在迁移过程中的组织,LinkedIn 提供以下指导原则:
尽早计划,并请组织的 Python 专家参与进来。在受影响的团队中宣传 Python 3 的优势。
采用双语方法来支持库,这样你的库的用户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移植到 Python 3。
投资于测试和代码覆盖率,这些将是你最好的成功指标。
确保你的数据模型是明确而清晰的,特别是在识别哪些数据是字节,哪些是人类可读的文本时。
现在,LinkedIn 工程已经完全采用了 Python 3,不再需要担心是否支持 Python 2,而且 LinkedIn 的支持负载已经降低了。LinkedIn 现在可以依靠最新的开源库和工具,将自己从不得不编写双语 Python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LinkedIn 正在适时地、积极地采用类型提示和 mypy 类型检查器,以提高 Python 代码库的整体质量、技术和可读性。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