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业务架构与“中台”的关系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初明明大小:4.74M时长:05:11
来源:InfoQ 中文站
业务架构与“中台”有什么关系呢?最近,《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一书的作者、原国有大行资深业务架构师付晓岩发文探讨了这个问题,以下是他的解答。
当关于中台的讨论越来越深入,实现方式越来越开放,中台也愈加转回到了大家更熟悉的概念:企业架构。与传统“自上而下”的企业架构理论相比,中台常被认为是一种“自下而上”发展出来的颇具互联网特色的本土架构方法。它常被划分成业务中台、数据中台,之后又出现了技术中台等其他中台定义,在阿里巴巴的实践中,他们很注重业务架构的作用,通过业务架构分析对产品或者功能进行模型化设计,其实这也是一种标准化设计。以下为设计思路:
图中的能力模型、配置模型实际上就是对业务的结构化、标准化设计结果,配置数据就是实例化的运行。
通过这种方式,原有的业务能力可以被清晰定义,设计的业务流程可以被很好地结构化,在理想的实现条件下,软件可以被“业务”定义。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能力模型的定义范围,自下而上的实施方式,其对应的合理定义范围应当是领域级的,这与随着微服务再度升温的 DDD 在思路上是一样的。但是,企业内部对整合、提升的要求并不会在领域级停住,所以,必然要考虑跨领域的企业级问题。此外,对于其他想复制中台模式的企业而言,不会有自下而上的生长过程,尤其是传统企业,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转型行为,这其中的不对称就很明显了。如果原有的方法论中,缺少了自上而下的架构设计过程,如何应用中台方法呢?
企业到底是要一个特化的中台还是一个泛化的中台。对于特化的中台,学的越像可能失败概率越高,这就是方法论的魔力,没有对方法论的驾驭能力而单纯追求方法,可能就是这种结果。
中台方法让实践者最为困惑的是中台里到底放什么,什么能力需要被沉降到中台,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积累过程,那么,自上而下的规划就必须被采用,脱胎于传统理论的企业级业务架构方法论正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以下为企业级业务架构的整体逻辑图:
图中所示的整体逻辑展示了自上而下的业务分解过程,也体现了自下而上的能力对业务的支持方式,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在实操层面非常注重标注化问题,包括数据标准化、任务标准化,标准化是业务能力沉降的基础,是设计过程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避免过度整合。
通过企业级业务架构驱动企业级软件工程,可以得到落地实践后建立起来的企业能力地图,如图:
从企业能力地图再演进,就回到了图一所示的阿里巴巴集团的设计目标,殊途同归,不同的是,企业级业务架构方法论给出了一套明确的自上而下的设计过程。这个过程更大的意义在于其对业务侧结构化思维的影响,通过提升业务人员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可以为软件工程带来更大的效率提升,也能够使业务与技术实现更为深入的融合,软件生产过程和方法论的改善,绝不仅仅是技术侧的问题。
当人们用更加前瞻性的开放式架构思维和开源标准化思路去看待企业软件、企业架构设计时,也能推导出支持未来数字化时代所必须具备的、面向全社会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自身的大规模软件生产方式——基于行业级标准化构件的企业架构设计思路,如图:
数字化时代应当更加注重能力的复用,并且是行业级的能力复用,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动辄从头做一遍。这需要业务侧的思维更结构化,需要技术侧更理解业务,需要企业级业务架构做好中间的桥梁。
综上,企业级业务架构方法论可以为做中台转型的企业提供更好的规划与设计方法,二者并不冲突,任何方法论的发展和学习都是一种兼容并蓄的过程,而不同方法之间的结合也已经成为架构设计发展的一种趋势。除了可以与中台方法结合外,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因其对业务侧的特殊影响和更广阔的适用范围,可以为软件行业迈向更加成熟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引导,是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有力工具。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1)
- 最新
- 精选
- 小斧方法论的起点,决定着以后的架构能力。 结构化来点缀,转型需要每个点的转换。2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