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难产”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终态模型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初明明大小:4.48M时长:04:54
近日, TGO 鲲鹏会杭州分会会长、大搜车高级副总裁沈淦(花名:怀民)分享了其过去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这二十余年中,他见证了技术的变迁,尤其是金融行业的数字化、科技化变迁,在沈淦眼中,他是如何解读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呢?以下是沈淦的核心观点。
6 年前,互联网金融兴起,象征着互联网与金融机构的第一次深度结合。但无论是相比一般性的互联网 ToC 业务,还是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架构都有其特殊性。
沈淦解释道,与电商类 ToC 系统相比,互联网金融产品在销售环节完成之后,商品的服务周期要长很多。加上金融业务直接涉及到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算错,对系统架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对比传统银行业,沈淦则着重强调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架构非常适应快速迭代、重视营销获客、重视转化率和 ROI,但同时也缺乏风险管理、合规、审计、交易和资金安全等方面的成熟经验。
事实也印证了沈淦的观点,2016 - 2018 年,国家逐渐收紧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监管,相当一批“新型 P2P 理财产品”销声匿迹,只留下少部分正规军继续耕耘。没过多久,金融科技出现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入地影响着金融行业。
其实,在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一系列概念的背后,反应出来的是传统金融企业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数字化转型,执着地寻求改变。
转型持续多年,目标并不明确
据统计,截至到 2019 年,有 85% 的银行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重点,但大部分阻力重重。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过于追求先进技术,从而忽略了真实的客户体验,误判了技术的业务价值。比如红极一时的银行智能客服,一度成为各家银行研发团队的必做项目,实际上究竟有多大的使用价值,还是要打个问号。
轰轰烈烈的数字化转型成了一场痛苦的“难产”,至今,能享受互联网生态红利的传统金融机构依然屈指可数,许多研发 Leader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转型,只是在“跟风”。
沈淦认为要处理好传统金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传统金融企业产品在用户体验、营销、获客等增长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提高;
第二,传统金融企业在技术基础架构层面略有不足,对 IOE(IBM 的小型机、Oracle 的数据库、EMC 存储)依然存在强依赖;
第三,很多大型金融企业,拥有大量的用户数据,但缺乏强大的数据架构和数据处理能力,所以对数据的价值挖掘还不够。
对此,沈淦也提出了自己的转型建议:首先要加快去 IOE 的步伐,其关键是消弭对“云化”的不信任感。此外,数据驱动、营销驱动是互联网技术架构的核心特征之一,传统金融行业也应加大在数据和营销方面的发掘。
其中在数据驱动方面,微众银行的做法就很能指引方向。今年 1 月,微众银行开源了一个工业级联邦学习框架,目的在于帮助业内整合横向与纵向纬度的数据,应用于 AI 模型的训练,以产生更大的数据价值。放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难产”背后是没有终态的模型
金融行业一直有两个永恒的话题:一个是普惠,另一个是安全。当谈及这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的源动力时,沈淦表示,这里的“安全”指的是广义上的安全,包括狭义的风控,也包括影响全行业、影响民生的体系性风险。
沈淦进一步解释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行业一直在高速发展。在某个阶段,对于普惠方向的推进力可能占据主流,会涌现出大量的、新型的金融模式,同时也会带来不少风险。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沉淀,在某个阶段安全可能会成为主旋律,整个互联网金融会进入调整期。
而数字化转型的源动力,或许就是力求使金融企业在高速发展期和调整期都能保持良好态势,进而使其业务模式得到监管部门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引领整个金融科技进步的风向标。
至于这场华丽的转型何处才是终点,有无终态模型,沈淦认为很难确定。目前,我们只能看到,在保证核心能力的同时,能同时具备高附加价值的金融企业,前景可能更加光明。
以上就是沈淦的观点,你如何看待数字化转型呢?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