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ICU背后:程序员在公司的真实生态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丁婵大小:2.74M时长:02:59
最近 996 话题持续发酵,引起了社会上不同媒体的关注。川叶聊科技发表了一篇不一样的文章,它站在 IT 产业的视角试图去解析为什么企业会要求“996”工作制,解释“这种结构性压迫”的原因。
最近有人调侃:“中国程序员最大的困境就在于,昨天在 Github 上给反 996 项目加了星,今天就要加班给 360 浏览器、QQ 浏览器、UC 浏览器上,更新屏蔽反 996 项目的网址。”
这句话只是一句玩笑,其实很不准确,现实恰恰相反,中国的程序员通常来说并不会直接负责这种工作,中国的大公司通常会把项目进行非常细致的拆解。
面对一个需求,可能有几十种现成的技术方案可供选择,为什么国产浏览器会纷纷选择 Chromium 作为其内核,而不是其它呢?这个决定不是哪个公司的哪个程序员自己做出的,必定是有各个公司的技术委员会决议,或者技术经理、架构师论证过的。
虽然大家都是用的同样的内核,但是各家的浏览器有其特色功能。这就不是程序员自己的主意了,而是产品经理的要求。为了统筹公司里的市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团队用在某个具体项目上的资源,大公司往往还设立项目经理岗位,做项目管理工作。
产品设计部门一旦把需求确定下来,技术研发部门继而把技术实现方案确定下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经过详细的拆解,交给基层程序员,按部就班,一行代码一行代码地做出来了。
各种经理把需求确定下来,再落实到产品设计和开发需求上来。一个基层程序员,还可能面临着每天三番五次开会,或者需求变来变去,留给自己清净写代码的时间未必是自己能掌控的。
事实上,996 的问题是这样一种结构和现实造成的——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行业薪酬水平已经很高,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很少有转行的动力,因为转行往往意味着明显的薪酬损失。而想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就必须在这个结构中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位置。
这样一来,基层员工对劳动时间或者强度的抱怨,往往很难得到“工友”的实际行动支持:公司的竞争力有赖于比隔壁公司工作得更努力,而公司的竞争力是保持较高薪酬的前提。
其实,并不能把“程序员”看作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群体标签。程序员只是代表一个工种,这个工种内部的阶层区别相当丰富。因此,不同的程序员基于自身利益的出发点,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