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是架构的捷径吗?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初明明大小:4.27M时长:04:40
由于“中台”概念的推动,关心业务架构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企业也对实施“中台”、“中台”方法论趋之若鹜。历史总是相似的,之前无论 SOA、微服务、DDD,还是敏捷开发、双模开发等热门技术概念出现时,都曾经给大家燃起“捷径”的希望。然而,最终还是证明了软件领域没有“银弹”。此前,原国有大行资深业务架构师付晓岩(钰湚)发文称:架构没有捷径,无论从架构的设计、架构的落地还是架构的学习方面来讲,都是如此。以下内容摘自付晓岩原文。
架构设计没有捷径
架构设计如同求医问诊,必须对症下药。企业级转型、企业级工程是对企业现有能力的最大调整,需要企业在认清自己的基础上进行,没有为企业做过深入“体检”而轻易相信“领先实践”,很容易把在架构设计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加倍“奉还”到实施过程中去。
企业级架构设计往往给人以过于漫长、难以响应变化的印象,但是,人们恰恰忽略了由此带来的架构认知的积累,以及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人们感慨一次“传统”的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式可能耗时一到两年,而互联网时代非常追逐“快”时,其实并没有充分意识到,互联网企业的架构,比如阿里的“中台”也经历了十余年的积淀,而且十余年的积淀还只是理清一个方向,不然也不会有今日对“中台”概念的众说纷纭。
互联网架构并不代表架构设计上有“捷径”,反而证明了,任何“快”都来自于自身的积累,是充分“向内看”才有了外在的“快”。“快”源自对业务的深刻理解,“中台”对公共能力的沉淀正是来自于对业务能力的归纳和提炼,而对“中台”的探索绝不仅限于对公共能力的沉淀,最终会上升到对企业整体、对何为业务经营的认识,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架构落地没有捷径
企业级业务架构日益重要,并不是因为它有什么落地的捷径,任何架构设计的落地过程都是靠一个个逻辑、一个个模块实现的。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只是让业务端的整理更加结构化、整体化了,不同于需求分析对局部细节的关注,也不同于产品分析的领域性特点,企业级业务架构关注的是企业能力的整体规划和结构化表达,但它并不意味着在实现层面有何特殊性,它只是提供了软件过程中的一个“指挥棒”,通过业务架构设计形成对软件功能划分的指导。而更重要的是,通过业务和技术都能理解的业务架构模型,使企业内部形成可以交流、甚至可以跨领域交流的“共同语言”。
这个“指挥棒”对于提升企业的整体性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过程犹如进行马拉松训练,业务架构虽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但是马拉松还是得依靠训练者一步一步地跑完,成绩的提升完全取决于训练者自身的能力和毅力。
任何方法的形成都是一个长期积累和反思的过程,而应用这些方法也需要使用者付出努力加以掌握。与其总是在方法之间换来换去地求“快”,不如真把自己已有的功夫练到极致。架构设计的落地说到底是软件工程问题,没有捷径,只有持之以恒的效率提升。
架构学习没有捷径
无论是哪一种架构师,都需要深厚的积累,架构师都是项目堆出来的,也需要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包括架构能力、流程优化、建模技术、软件过程、编程语言、整体思维等,都需要学习,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企业架构师成长确实很快,这也许是企业机制提供了更多的考验机会给适任者,使其能够快速进步。如果说培养架构师有什么勉强可以称之为“捷径”的方法,对企业而言,就是认真思考下自己是否建立了快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制吧,否则,阿里说过了,业务架构师只能自己培养,没有合适的人才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架构没有捷径,有的只是前人的肩膀,努力学习、积极实践,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可能看到前进的方向,而前人的肩膀也不仅限于你所从事的行业。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1)
- 最新
- 精选
- J.Smile很有价值得一篇文章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