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沈向洋发文总结聊天机器人的前世今生
极客时间编辑部
讲述:杜力大小:1.17M时长:02:34
近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何晓东、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迪,共同提交了一篇关于机器人的挑战和机遇的论文,文章不仅清晰的展现了聊天机器人的历史发展脉络,还提出了对于现状及未来进化方向的重要观点。
受图灵实验的启发,最早的聊天机器人的任务仅仅是和人类闲聊,它们是用文字或者音频来进行电脑程序,通过模仿人类在对话中的行为以通过图灵测试。
最早被大家知道的聊天机器人是 1966 年的 Eliza,Eliza 并不理解对话的内容,它只是通过模式匹配来寻找合适的回应,再进行组合。由于它的知识非常有限,因此只能与特定领域的人进行交谈。
其后的同类聊天机器人,不论是可以模仿交谈者情绪的 Parry,还是三次赢得最类人系统奖(Loebner Prize)的 Alice,尽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它们本质上仍然是基于手动编写的规则,因此只能在有特定限制的环境中出色工作。
接着,自 2011 年苹果推出 Siri 后,各个公司都开始推出自己的 IPAs,如微软的 Cortana、亚马逊的 Alexa 等。IPAs 可以从不同的传感器获得位置、时间、运动、手势等信息。同时,它也可以接触类型多样的庞大数据源,比如音乐、电影、日历、邮件等。因此,IPAs 可以提供跨越多个领域的广泛服务,甚至可以求助于互联网,它不仅仅被动回答用户的问题,也会主动进行提醒和推荐。
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步入了社交媒体的时代,社交聊天机器人应运而生。不同于早期的闲聊机器人,社交聊天机器人需要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它们的存在不是要回答用户的所有问题,而是可以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成为一个虚拟的陪伴。
因此,新的衡量标准 CPS 被提出,即平均每次会话的对话次数。社交机器人是的目的是让使用者持续参与,因此 CPS 值越高,效果越好。
此外,为了满足人们被喜爱的情感和社会归属感等需求,社交机器人需要具有同情心、社交技巧、个性以及一定的情商和智商。同时,一个社交机器人也需要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个性,这样它才能从用户那里获得信任,让用户对谈话预设合理的期望。
尽管现在的社交机器人已经足够神通广大,但是人类级别的智能,还远远没有达到,让机器可以理解人类的语言仍旧是人工智能领域一个基本的挑战。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极客视点》,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