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桃者说
池建强
极客时间创始人、墨问西东创始人
30376 人已学习
免费领取
课程目录
已完结/共 523 讲
第一季 (135讲)
第二季 (134讲)
第三季 (124讲)
第四季 (90讲)
卖桃者说
15
15
1.0x
00:00/09:10
登录|注册

第377期 | 我们日常中常犯的3个错误

讲述:池建强大小:8.39M时长:09:10
你好,这里是卖桃者说。
之前我给你推荐过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策略》这本书,那篇文章(《第 102 期 | 比学识、智商、金钱更重要的思维工具》)的收藏率特别高,不知道你是在实际中好好应用了这些思维工具,还是收藏了就完了呢?
最近我翻了翻这本书的姊妹篇:《清醒思考的艺术》,也挺有意思,相比于前者偏向于思维工具,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 52 种思维错误”,更侧重于指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自觉会犯的思维错误,包括那些会不自觉忽略的思维盲点。
正如罗尔夫说的,在生活中做到绝对理性,不犯任何思维错误是不可能的,但掌握这些关于系统性思维错误的知识,能让我们更平静、更审慎,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思维陷阱,并在它们造成重大损害之前予以避免。这些关于思维错误的知识也许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至少能保证你不会面对太大的灾难。
我从中挑了 3 个我们日常中常犯的错误,分享给你。

1. 确认偏误:请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举个例子,某个公司一旦决定采取一个新战略,那么预示这一战略会成功的所有迹象都会受到热捧。不管你望向哪里,都会看到大量迹象表明它会成功。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在一旁。这其实就是陷入了确认偏误。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会不自觉地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留下那些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的信息。比如巴菲特就曾说过,“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
但这是很危险的,事实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消失。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确认偏误情况,比如谁在生活中抱有“人是善良的”想法,那他就会找到这一理论的足够证明,反过来也是如此。双方都会过滤掉反驳证据,得到支撑他们世界观的大量证明。这其实也是微博等各个社交平台上的群体以及他们的观点如此割裂的一大原因。
互联网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们阅读支持我们理论的博文,追随与自己观点立场相同的博主,个性化推荐功能也让相反的意见越来越难出现在我们的信息流里。我们越来越多地活动在思想一致者的社区里,而这更加加深了确认偏误。
那怎么办呢?达尔文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他年轻时就习惯于系统地克服确认偏误。一旦他的观察与他的理论相矛盾,他就会特别认真地对待它们。他始终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强迫自己在 30 分钟之内记录下与他的理论相矛盾的观察。他知道,大脑在 30 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2. 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举个例子,足球运动员罚点球,有 1/3 的概率是射向球门中央,1/3 的概率射向左边,1/3 的概率射向右边。那守门员会怎么办?他们或者扑向左,或者扑向右,反正很少待在中间,虽然有 1/3 的球会射向那里。这是为什么?因为扑向错误的一侧要比傻瓜似的呆立原地,看着球从左边或右边飞过去好看得多,看起来也没那么难堪。这就是行动偏误:即使毫无用处,也要采取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在遇到新情形或不明情形时,就会发生行动偏误。比如在股市里,K 线的每一次起伏背后都蕴含着巨量的信息,新手总会管不住自己的手,忍不住做点什么,不管是买进还是卖出,生怕啥也不做会错过大机会,而专业操盘手的一个关键素质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本能。
那为什么会有行动偏误?这其实是演化留在我们基因里的信息,在一个狩猎采摘的环境中,行动比思考价值大得多。在过去,闪电式反应关乎生死存亡,思考则可能会致命。如果我们的祖先看到森林边缘出现一个看上去像是剑齿虎的影子,他们会不假思索地拔腿就跑。我们全都是这些迅速反应者的后代,他们宁可不必要地多逃跑一次,等身处安全时再反思。这一行为模式深深植根在我们体内,我们至今还在使用它。
因此,在不明情形下我们会产生要做点什么的冲动,随便什么,不管它有没有帮助,这是我们的本能,有时候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做了之后我们就会感觉好受些,不论结果是好是坏。
但我们今天的世界与过去不同——与行动相比,今天的世界更奖励深刻的思考。这一转向让我们很难适应。

3. 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今天,任何人重读 2007 年的经济预测,都会惊讶于当时专家们对 2008~2010 年前景的展望有多么乐观。一年之后,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了。事后问到危机的起因,还是那些专家们分析得头头是道。在他们的回顾之下,金融危机的发生似乎完全符合逻辑,是不可避免的。这其实就是事后诸葛亮偏误,或者也可以叫它“我早知道现象”,即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
事后诸葛亮偏误绝对是最顽固的思维错误之一。
事后诸葛亮偏误的危险之处在于,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是很好的预言家,能很好地判断未来,而事实却不是这样。这会导致我们傲慢,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在私事上也是如此,比如朋友分手了,不少人在八卦时难免都会说,“他俩差别那么大,不分手才怪。”或者:“他俩实在是太相似了,不分手才怪。”又或者:“这两人老黏在一起,不分手才怪。”再或者:“他们几乎难得见面,不分手才怪。”
跟事后诸葛亮偏误做斗争并不容易。研究表明,即使是知道这种偏误的人,也常常像其他所有人一样掉进它的陷阱。
一个可以稍微改善的建议是:坚持记日记。你可以在日记里写下你对政治、事业、体重、股市,或者其他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情的看法和预测,然后时不时地把你的日记和实际情况相比较。另外,你也可以多读读历史,不是事后的、成熟的理论,而是那个时代的日记、剪报、备忘录,这会让你更好地感觉到世界的不可预见性。
卖桃者说,明天见。
(编辑:夏天)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解释
  • 总结
该免费文章来自《卖桃者说》,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先领取课程
免费领取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6)

  • 最新
  • 精选
  • 熊斌
    1、确认偏误 以前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假设一个支持自己想法的前提,这个时候会变得有点油盐不进。在生活中,我总结为“不,就不”陷阱。 记得有一次同事给我说系统的设计缺陷,我咬定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据理力争,最后同事很无奈得离开了。后来有一天我自己重现了他说的问题,默默感到汗颜。 现在的应对方案是,凡事不要急于下结论,先观察,先看看有没有这方面做的比较优秀的案例来借鉴。 2、行动偏误 不管有用没用,平时总得学点啥。 3、事后诸葛亮 我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一遇到麻烦,就会有人出来说:“早就给你说过,你应该xxx”。为了避免遇到麻烦事被事后诸葛亮添堵,一般我只会找靠得住的家人和朋友帮忙度过难关。

    池建强回复: 事后诸葛亮太多了,很多人还沾沾自喜,浑然不觉

    5
  • 李洪亮
    懂得许多大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1
  • 柠檬水
    看到这篇文章和102期卖桃者说,想起了和极客时间度过的青涩岁月。。。。
    1
  • 柠檬水
    比如忠言逆耳利于行,也算是对确认偏误这个现象的哲理。
  • 张浩_house
    理论很烧脑呀,看了几遍都才感受到一点皮毛,了解了深度思考的意义,对待现象,事情要有自己的思考与总结,并经常记录下来,实践下来就是深度思考,经常记录想法,记日记
  • aof
    从结论推因果,可能会得出一些想当然自以为是的东西,很可怕…
    1
收起评论
大纲
固定大纲
1. 确认偏误:请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2. 行动偏误:为什么不行动光等待是种痛苦
3. 事后诸葛亮偏误: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
显示
设置
留言
6
收藏
99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