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公司的技术高管,既要思考战略和执行,又要管理繁杂的业务,有限的时间都占得满满当当。那么,作为企业的技术决策者,是否还需要关注细节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为什么要关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自古就有,尤其是在这个全球商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更是很多成功公司奉行的理念。如果要找一个最能代表这种精神的公司,那就非苹果公司莫属了,其产品如 iPhone、MacBook、MacOSX 等都堪称当今工业界最高水平。最近几十年在中国市场上发展起来的很多本土企业,也日益肯在细节上下功夫,出现了很多极为成功的科技公司。
在知乎上有篇写腾讯 CEO 马化腾领导风格的帖子,提到其经常在深夜还发邮件和团队探讨产品细节问题,最厉害的是这些讨论往往第二天就能被团队落实。这个帖子中还提到,QQ 邮箱在 2008 年的 400 多个创新点中,有近 300 项是由马化腾本人发现和提出。马化腾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使用。
连大公司 CEO 都在半夜讨论产品细节,作为 CTO 或者技术决策者,还好意思说自己没时间关注技术细节吗?并且,我工作这么多年,有个感受,就是越到高层的老板,越重视细节、越抠细节。
谷歌 CEO 埃里克•施密特在他写的《重新定义公司》书中提到,在偶遇一位许久不见的高管时,一句诚恳的问候之后,埃里克便会开门见山地提问:“你最近的工作进展如何?遇到了哪些问题?应该交付的产品进度如何?”这些问题的效果有两重:不仅让埃里克掌握了对方的业务细节,还让他知道这些主管是否掌握了他们的业务细节。在埃里克看来,没有掌握细节的管理者,是不胜任工作的。
所以说,作为技术负责人,同样需要关注技术的细节。而善于提出问题,就是很好的了解细节的方法。
细节决定成败
前通用电气 CEO 杰克·韦尔奇曾在他的回忆录《赢》中讲述过一个案例。
起初通用电气在核磁共振设备的市场中一路领先,韦尔奇曾发现自己的产品口径太过小,使人受到的压抑感太大,而此时日立公司正在研究大孔径设备。韦尔奇与医疗事业部门讨论发现:孔径加大会导致成像的准确度下降,医院的人不会接受。韦尔奇后来一有机会就会督促医疗部门考虑改进成像技术,但得到的反馈都是敷衍。随后不久,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通用电气被日立公司超越,其追赶之路辛苦万分。韦尔奇在自传中写道:我非常后悔,为什么自己没有付出更大的努力,对下属提出更严厉的要求。
孔径之大小,能如此影响一个公司的发展,使我们不得不重视细节。
技术做为一个业务中的重要部分,是保障业务成功的基础。由于互联网的应用,涉及到客户端程序和服务器端程序共同实现,也普遍有多个技术系统的相互依赖。在一个大规模分工合作的团队中,产品体验要做到极致,没有技术决策者的亲自参与,就不能有效调动和协调必要的资源,也没法保证执行的快速精准。也只有技术决策者关注到技术细节中去,才能掌握全面的信息,做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就会造成很多工作的处理结果,犹如隔靴搔痒,劳而无功。
最近几年流行的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应用,各家比拼的体验中,秒开就是一个技术上追求极致的例子,就是在细节上的深入探究和改进。
秒开是指手机视频应用中显示的视频,只要点播放,1 秒内就要完成视频的下载并播放。要做好这个体验,需要把点击播放、下载视频、首次播放等环节的处理时间记录日志,并进行分析,来决定哪些环节需要优化来缩短处理时间,这种分析往往会沉淀为日常的机制,确保秒开比例保持在高水平。
为了提高秒开比例,除了手机客户端应用作优化,我们白山云作为视频分发的 CDN 服务商,也需要让速度变得更快,尤其是快速填满客户端上视频播放缓冲区。
对于这个目标,开始团队做了一些改进但是没有大的突破,后来我们的技术 VP 苗辉作为技术专家亲自参与和组织,通过对 TCP/IP 和网络传输的深入研究,优化 TCP 重传、窗口拥塞、慢启动等机制,整体上加快客户端视频下载速度;通过智能 DNS 的动态 IP 库和四维调度算法优化,更实时的把用户调度到网络质量最优的 CDN 边缘节点。那么结果怎么样呢?根据我们一个 CDN 客户提供的数据,其直播客户端首次播放时间稳定在 450 毫秒左右,远远小于 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