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思考实例(下):到底是什么因素左右了中台的成败?
该思维导图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国内中台失败的根因
中台的合理定位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本文探讨了中台的合理定位和建设路径,以及国内中台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台创造价值的领域包括低成本上线、加速上线、提升稳定性、加速能力扩散、统一数据资产和集团资源高效利用。然而,国内中台的失败根源在于中央集权、忽视产权、独家授权和强制推行等管理和建设方式。作者提出了建设中台的合理组织文化机制,包括市场选择、保护产权、自由准入和自然收敛。这些机制将中台设计演化为结果,避免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推行。文章还探讨了中台建设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强调了合理的组织文化机制对中台建设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中台的合理定位和建设路径,以及国内中台失败的根本原因,对于了解中台发展现状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章还提到了中台的退出机制,强调了市场机制对技术设计的影响,包括需求决定架构、中台扁平化、模块化开发和可自由重组等方面。作者指出,中台的边界和抽象深度需要平衡,由市场决定。最后,文章呼吁读者不要盲目跟风大厂,而是要根据竞争环境和市场机制进行架构选择和升级。文章提出了两个思考题,鼓励读者分享中台经历和成功案例。
《郭东白的架构课》,新⼈⾸单¥68
全部留言(11)
- 最新
- 精选
- kq yang基于统一语义基础上的设施型接口还是应当存在的。就像动物都有口,肝门,手足。因为基本需求是比较稳定的 但是我觉得中台这东西真的应该第三方化,采用第三方最佳解决方案,避免过去和将来的沉没成本,也可以轻松解决生命周期,采用灵活性问题。其实企业的IT底层需求也就那些。设施性的,数据库,KV 缓存,流式操作,链路追踪,日志, 对象存储,检索,应用网关。。 流程性需求,如CI/CD , 文档方案等。有了docker, portainers 现在的基础设施的搭建很大程度上只是只受认知的限制,绝大多数的东西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 之所以这么觉得,主要是我觉得elon musk说的,成本的关键在于最简结构,最简结构的关键在于一直删除,删除恰当的标志是每次你要创建一个东西的时候,你有10%的时间在重新搭建被删除掉的旧东西。 个人觉得。这些组件的采用不但可以基本满足驱动业务需要,也满足了快速删除的要求,满足了快速添加的要求,而且消除了额外的认知需求,而且可以随时和世界的认知、工具更新同步。 约束中间件只能采用第三方,就像香港放弃自己的汇率管制。这是相当值得的。那些真正的需求如果不具有跨越物种的流动性,如果可以证明它是更永恒的最优,而不是畸形认知的产物? 我相信活着就是为了创建奇迹,若有造物主要创造宇宙,必有寄望。 感谢东白老师,你创建了了不起的作品,为我提供了不起的启迪,有幸见证你的足迹,我很感谢
作者回复: 你说得对的。 能认识到什么不是本质的和生存所必须的,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这是取舍的极致。 非常感谢你的留言。 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是相互的。
2022-07-12归属地:美国211 - 聪明的傻孩子这一章真的是对自己很冲击,在现在公司,之前有半年时间在一个中台部门,进来第一次会议,领导的话就是“我们要支持公司所有的业务,你们每个人都是特种兵,需要向我直接汇报”(集权),而这个部门仅仅只有不到70人的规模;然后由于各个业务线,有各种不同的需求,这个领导到处派人去个各个业务部门驻扎,并且“我们参与的项目就是我们的了”(不尊重知识产权),一旦或者这个业务线的业务核心,部门内部就会马上搞一套新的出来,要求这个业务部门必须用自己的,有任何更改都需要中台进行的,向外包都严格混淆源码(独家授权);每次有什么公有版本发布,都要求所有产线都必须按照他们规则来,我参与一个业务级的项目,本来就是一个稳定性需求,由于中台的参与,一个星期拉了十几个分支,整个业务线的人都压进去了,都没搞的过来(强制推送);这本来是一个硬件的平台级中台,一开始就是采取内外部竞争的方式,就是业务线可以自己选择使用的中台技术,但是转换成我上面描述的模式后,一年时间,几乎所有业务线都被竞争对手打的溃不成军,现场销售和业务线离职的人员剧增,而中台一直在疯狂扩张,年初的70人到年底已经340人;但是一年亏损公司十几亿的成本,连一个稳定(1w小时稳定性测试都无法通过);年底开始大裁员,而且我由于之前在某个业务线不愿意把业务代码带回这个中台,被赶出去中台(优化,又被业务线leader捞回来了);然后那一年,只有我后面去的部门领导强势选择中台产品稳住了阵线;到第二年,集团领导发现没有成果,开始大规模裁撤中台部门;内部戏称的“AB团”运动才告结束!!而这一年公司直接元气大伤,后面用了两年时间才缓过气来
作者回复: 未来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少一些
2022-07-25归属地:美国6 - 杜秀清中台开放注入是可以,但是否需有审核机制确保注入服务的质量?否则就是灾难了
作者回复: 一般是有的, 开源就有这样的机制。 中台也应该有。 其实就是准入门槛。 成熟的市场其实也有。
2022-07-31归属地:美国4 - 听幺零的声音1、没有人能有这样的能力能设计并落地您说的这样的中台; 2、中国人,各行各业,大家都是混口饭吃而已
作者回复: 这也是个互联网扩张时代造就的问题。 其实很快中国进入紧缩年代之后, 也不会有之前那种浪费了。 我反倒觉得这种理智是必然。
2022-09-20归属地:美国41 - kq yangjar 包太大的问题。最好还是一开始就用go语言。java的基础镜像太大。docker 镜像编译后就那么大,而且内存占用很大。go 可以不依赖基础镜像,原生运行。一般镜像就小几十兆,而且内存一般也就java 1/2以下。负载能力也更强。时间到了现在,go已经和java生态一样便利了
作者回复: 这是已有的技术栈, 改动涉及的不仅仅是代码, 还要环境、工具、和团队。 不太现实。 另: 我觉得Go在应用层的adoption还是要很长时间的, 看不出很快扩张的趋势。 你觉得Go可以取代Java吗?为什么呢?
2022-07-12归属地:美国41 - Geek_50e912这个中台的实施要求太高,国内估计很少公司可以做到,而且按照你这样来实施了,中台团队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在哪里?只能越做越小,最后把自己做没了,那谁有愿意去做别人嫁衣的事情?
作者回复: Amazon AWS就是一种中台机制。人家却是越做越大。
2023-06-24归属地:浙江 - spark郭老师,take away~~~撒切尔夫人说:“你要小心你的思想,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小心你的语言,因为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小心你的行动,因为它会变成你的习惯,而你的习惯则会成为你的命运”~~~ 专栏的思维定势部分,是删除众多中提取了4个思维定势,价值思维和实证思维、去中心化思维和成长思维。架构是从小到大演化过来的,我们不能突然想象一个完美的大厂中台架构,而是需要在每天的工作中提升思考力,用思维定势演化一个架构~~~ 另外,技术至少需要积累5000小时以上,技术是个硬伤和硬指标~~~2022-07-122
- james.d东白老师,请教一下:当中台建立起来后,如何推动已有(可能几十上百个)前台把功能切换接入中台呢?直观上这个切换成本会比较大,还会引入很多问题如稳定性等,且短期来看没有太大收益。2024-01-16归属地:四川
- Jaising被这篇中台的各种雷区戳中了,以我看到的一家做到垄断地位的厂商的研发组织结构来看,研发组织结构以典型的总部+分部的形式,总部提供基线产品,分部适应本地需求做个性化定制,可结果是: 1、总部的产品才有销售权但离一线业务较远,各个分部无法拉分支,导致对市场变化的定制应接不暇,却又无法得到充分复用,规模效应差 2、总部的产品代码、设计文档对分部不开放,分部基于产品定制有不低的使用门槛 3、总部的产品迭代兼容性差,接口不稳定,大版本升级分部被迫修改上层实现2023-12-11归属地:浙江
- 大风中台的这些不良做法,换到后台和前台也一样。问题不是因为他是中台。2023-03-13归属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