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东白的架构课
郭东白
酷澎网络科技副总裁,前车好多集团 CTO,前阿里 P10
36979 人已学习
新⼈⾸单¥68
登录后,你可以任选4讲全文学习
课程目录
已完结/共 67 讲
春节声明 (1讲)
模块二:创造价值 (21讲)
郭东白的架构课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45|思维定势(上):价值思维和实证思维

分享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实证思维修正抽象模型
过程正义的价值思维
基于模型的决策修正
面向增值目标的决策
指导实践
发现本质规律
理解现实的不同因素
推演规律,形成认知
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的规律形成抽象
提升软件系统结构性
全局理解与全局最优决策
面向未来的最优设计
过程正义
长期价值最大化
持续创造增值的思维定势
具体的思考方法
思维定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定的思考过程
面对问题时的固有思考方式
固定的前提假设和思考路径
价值思维与实证思维的实践经验
架构师的手段
架构师的价值创造方式
实证思维实践
价值思维实践
规律应用于现实、可被证伪
规律普遍感知、明确表述
规律可循
模型的重要性
实证思维
决策信条与行动
价值思维
从公司角度看架构师
思维模型
思维定势
思考题
小结
思维定势的实践
实证主义
架构师的成长
架构师的价值创造
架构师的职业特点
思维定势与思维模型
思维定势与架构师成长

该思维导图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好,我是郭东白。
这是我们思考力模块的第一节课。在模块导读里,我提到了架构师这个职能有自己特有的思维定势。那么在接下来的两节课里,我就来展开讲讲架构师所需要的思维定势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先从架构师的职业特点讲起,谈谈从公司的角度看,需要架构师具备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与思维模型

我们在这个模块中会频繁提到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型这两个概念。思维定势指的是当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或一组选择时,所采取的固定的前提假设和思考路径。而思维模型指的是某种特定的思考过程,它是一种具体的思考方法。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来,思维模型是思维定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到现在,你应该很清楚我们这门课不是架构实操课,而是理论课。虽然我们也例举了很多实际工作中的案例,但目的是为了解释课程中所建议的思维模型和做事原则。而这些建议的总和,就是一套贯穿架构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思维定势。所以我才会在这节课,将这套思维定势完整地抽象出来。
关于思维模型,相信你肯定看过不少相关书籍。而我想强调的是,思维模型有很多,学习多了反而会无所适从。就像你可以找到任何一个伟大哲学家所创造的思维模型,但与此同时,也必然能发现一个反对该思维模型的哲学家。
不过我认为,对于一个软件架构师而言,如果能采用一些思维模型,那么你的思考力至少要比不采用时更加深刻。这是架构师生存的客观环境的要求,不以个人意志为转变的。如果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也就掌握了架构师的道。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解释
  • 总结

本文探讨了架构师需要具备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型,以及在决策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作者强调了实证思维对于架构师的重要性,认为架构活动受一些基本规律所约束,并需要从模型开始进行思考。模型思维的核心理念是思考必须从模型开始,模型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存在。文章还提到了模型的特征,包括可以被证伪、被比较和被评估,最终胜出的模型只有一个。作者认为架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追求的终极模型是在实践应用中被证实是更健壮的模型。总的来说,本文强调了架构师需要具备的思维定势和思维模型,以及在决策时需要遵循的原则,对于架构师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强调了实证思维对于架构师的重要性,认为架构活动受一些基本规律所约束,并需要从模型开始进行思考。模型思维的核心理念是思考必须从模型开始,模型可以不完美,但不能不存在。文章还提到了模型的特征,包括可以被证伪、被比较和被评估,最终胜出的模型只有一个。作者认为架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追求的终极模型是在实践应用中被证实是更健壮的模型。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郭东白的架构课》
新⼈⾸单¥68
立即购买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14)

  • 最新
  • 精选
  • spark
    郭老师,take away~~~不能直接解决问题,需要先建立模型,因为有了模型,才能测量和评价~~~ 我对模型的体会? a.Input-Process-Output,这是在日企写详细设计时,在excel中明确要求的内容。 b.KPI和流程、孙振耀的管理模型,是在给华为做外包时,成功的关键。 c.PDM模型,500张数据库表建模。是我写CURD代码最快的关键。 e.用户的Want、用户的Need、我们的Solution、用户心智模型,是我能完成数据社区产品设计的关键。 d.论据(包括前提条件)、推理论证、结论,是自我训练的关键模型。 e.创新模型、要坚持somehow的取舍,抓住支撑信息的关键点,持续关注和取舍,也就是基函数模型~~~ f.最大熵模型(不对任何未知条件做任何假设),是我决策有关全球有名恩师任务时的模型,巨费劲。

    作者回复: 多谢分享! 很实用。

    2022-06-14
    3
    8
  • Neil43
    想继续请教东白老师另外一个问题,关于提升个人认知的,就像我们软件工程师必须要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编程语言、数据结构和算法只是才能走的更远;对于提升个人认知方面,东白老师有自己的一些底层基础思想吗?

    作者回复: 我感觉比较实用的办法是在几个基础的学科上下些功夫。 个人发现经济学、心理学和西方哲学比较好。你要是喜欢历史可以看一下西方人写得历史书, 对场景还原的质量比较高。 容易引发思考。

    2022-08-29归属地:美国
    2
    4
  • 罗均
    感谢东白老师的课程! 学生回忆刚毕业开始工作时,身边很多的入职应届生在没有具体的assignment时,都在拿着大学的书本复习模电数电。突然有一天一个部门老大(应该曾经在摩托罗拉工作超过15年)训斥他的应届生手下:“老板招你们进来,是让你们创造价值的,不是来像大学一样读书的!如果给你10块钱,你就要想办法如何给老板赚100块钱!” 十几年以来,后一句似乎时刻地叮嘱着学生,无论在什么公司担任什么角色,都在谨记要尽一切努力帮助雇主赚10倍于自己收入的钱!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并没有认真的去计算是否真的实现了“10倍价值创造”,因为team work的今天,似乎也很难衡量。但是这个发心是一直不会变,也正如曾子“日三省吾身”的第一省:为人谋而不忠乎。 至于实证,就是自己的日常学习目标,总不可以脱离工作,而自己从一名射频硬件工程师,到系统工程师,到产品工程师,再到自己写代码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自己了解的技术服务于工作,努力地“素其位而行乎其位”地以最低的成本帮助雇主实现目标,乃至超越雇主的期望。 学生的经历比较低端,与此课程的其他大佬大神们相差甚远,然而老师的课程对学生的工作实在是带了极其稀缺的“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再次感激东白老师!

    作者回复: 客气了。 期望能够帮助到你的职业成长。

    2022-06-22
    2
    3
  • Haiyung
    我们一直说的「提高认知」中的「认知」二字,其实是定义非常模糊的,读到这里我不禁要问我们到底提高的是什么?不是认知,也不是观念,而很有可能指的就是思考力,是我们不断升级或者更换的思考模型,「认知」可能是个华丽花哨的伪概念,感觉高大上,但细究却不知所云。

    作者回复: 好评论。 不过认知似乎是必须有个具体对象的。

    2022-09-06归属地:北京
    2
  • kq yang
    思维这东西不重要。我的意思是假定你可以穷尽一切模型和工具。那么问题的输入和输出和模型的具体形态关联并不大。数学的存在并不依赖世界的存在。 进一步展开而言,1. 最优解和模型实现、过程过程无关。2. 最优解和探索动作本身无关。3.问题的界定主要和OOD数据样本(out of distribution)有关. 一辈子努力学习,努力思考探索,以便拥有许多强大的先验,这是一种高代价而且无法面向问题充分优化的方式。与其如此,还不如明白每个优化问题的确切的条件分布,或者说后验分布。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到底有没有作为银弹的天才,到底有没有作为银弹的工具。 问题是确切的,路径的不确定性如果充分迭代,实际上很低的,优秀的策略方案是的结构是相当确定的,幻想空间是相当有限的。

    作者回复: 我没有完全理解你的回答, 要是能够当面讨论一下就好了。 你的意思是说: 对于任何一个问题, 假设你有无穷算力的话,你可以穷尽一切模型, 最终发现客观存在的最优模型和最优解, 是这样吗? -- 这个表述我是认同的。 -- 不过我们并非在无穷算力,或者是无穷时间,假设之下工作, 所以我给出的实际上是一个heuristics。 其次你认为 问题是有数据分布决定的,有了数据分布就决定了最优解。 而且最优解客观存在, 和探索过程无关。 -- 如果我的理解正确, 那么这句话我也基本认同。 不过我认为架构师所处的场景已经有了先验的“数据”分布, 并非是计算中任意的场景,因此如果架构师的思维模式符合某种定势的话, 那么就有可能更快逼近最优解。 多数时候, 我们目标不是在寻找全局最优解, 而以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逼近它。 然后你认为 强大的先验其实无法帮助到新的未知问题。 这里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认为, 我认为问题本身并非是无穷无尽的。 还有很大的相似性, 所以强大的先验会加速探索的过程。 非常感谢反馈, 期望能收到你的解释。

    2022-06-20
    4
    2
  • 术子米德
    🤔☕️🤔☕️🤔 * 📖:过程正义的价值思维 * 🤔:过程正义要达到公平(Fair)、正义(Justified)、可解释(Explainable)。粗看一眼,没毛病,细思一番,不对劲。过程正义的第一步,难道不是公开嘛,即所谓大家都知道规则是怎样,大家也知道规则怎样被履行。过程正义的第二步,难道不是公证嘛,即所谓规则制定方、规则履行方、规则裁定方,这三方得独立才真的体现公证,否则容易成为自导自演的闹剧。过程正义的第三步,难道不是遵守嘛,即真的按照规则行事,至少在一个迭代周期里,必须严格照章办事。公平和正义,只能算是过程正义的目标,至于可解释应该算过程正义的内在属性。不过吧,公平这个词,看起来很美,现实中真的有公平这回事情嘛,我对此有疑惑。我唯一想到最公平的事情,那就是从长久来说,我们都会死掉,对此我认为特别公平。

    作者回复: “公平和正义,只能算是过程正义的目标,至于可解释应该算过程正义的内在属性。” 多谢指点!

    2022-06-17
    2
  • 阳光下的孩子
    “在同一个场景之下,最终胜出的模型只有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架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 对于老师这个观点,我表示部分认同,但有另外的补充看法。首先,其实也可能出现同一场景下,两种模型都不分胜负的情况,比如在量子力学里面,对于光子问题的理论模型,粒子理论模型和波动说,最后实证后表明,光展现出波粒二项性。当年最顶级的物理学家都各执一端,以为自己的模型是最终胜出的,然而“道可道,非常道”啊。其次,架构要部分构建在科学的实证模型理论之上,这点没有问题。但个人认为,它同时也是一门很讲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类似艺术的东西,本质上我认为架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科学和艺术是一体化的两面,缺一不可。就比如有正负电子和正反物质一样,成对存在,看似矛盾但却相生相克。可能个人见解有限,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回复: 你这个评论我很难反驳。 波粒二象性我不不太懂。 不敢妄加评论。我理解是各自在解释相关的物理现象的时候都有一个可以客观验证的正确答案, 而不是主观判断的。 我的本意是指我们从一个问题到它的架构答案,是应该有一个可以追寻的路径和最优解的, 如果有多个解, 那么在多个解中间是可以**客观的**评价优劣的。 从这一点来看, 我认为架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话,不论是工程、科学和艺术都要有。

    2022-07-09归属地:美国
    2
    1
  • 我认为老师所说的这个实证思维,有一部分知行合一的意思,它一直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小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衣食住行升学择业,大到经过层层抽象的规律,政治制度数学公式。我们从长辈身上继承了一套指导生活的模型,也从书本和生活中学到了一套指导我们如何生存的经过复杂抽象的环境模型。厉害的人都是具备实证思维的,他们在不停地 验证-总结-纠正 循环,不停地改进模型以便适应环境和达到目标,而欠缺这种思维的人,可能要经过多次碰壁才能意识到自己的模型是错误的,也会因为缺乏总结导致无法将正确的模型传承下去。就是说实证思维是所有厉害的人都具备的思维,不单单仅属于架构师。

    作者回复: 这倒是。

    2022-06-23
    1
  • 术子米德
    🤔☕️🤔☕️🤔 * 📖:【思维定势】面对问题或选择,自动采取的前提假设和思考路径。【思维模型】某种特定的思考过程,某种具体的思考方法。 * 🤔:思维定势,有点负面的味道,思维模型,有点高级的味道。 * 🤔:当不假思索得出答案,算不算思考?我觉得算。可能以前思考过,可能问题在脑子里很久,大脑的默认网络一直在思考,只是显得不假思索而已。 * 🤔:直觉式的思考后,总是不放心,非得唤起自己的理性再思考一遍。听起来不错。可是,非得理性来补漏直觉思维,这难道不也是思维定势的一种嘛。这么说来,似乎任何的思维过程,都必定是某种思维定势的体现。总不太可能有某个人,每次思考时都会随机思考过程,更何况,即使随机思考,那也得有个思考过程池作为备选吧。 * 🤔:经验积累下来,得到反复验证的思考过程,称之为思维模型,拿这些思考模型去养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就像经验积累的流程,可以避免很多低级错误,让思考的成果有个底线可依。 * 📖:模型,除了抽象,它到底还可以是个啥? * 🤔:这个词看到,脑子里第一浮现居然是Lego Technic系列的车辆模型。这些模型有名称,有好多种元件,根据手册搭建,最终呈现为脑海里浮现模型的小车样子。这么说来,模型得先有个名字,能够说出来记得住的名字。然后,模型到底由哪些元件组成,或者说这个模型的配方有哪些。其次,怎么把这些元件搭起来,配方之间的比例是多少。最后,就看它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它最终能够达到的效果。这样一路说下来,模型不只是抽象,完全可以是类比下的具象。当一个模型被类比具像化,就立刻发出亮瞎眼的光芒。典型如:科学思维的模型是观察-假设-实验-修正的迭代模型,这就好比,看到碗里似乎盛着一碗满满的白米饭,那就假设它就是白米饭,它得符合一碗白米饭的分量,天平左边放这碗米,天平右边无论放多少砝码,再加两台天平的砝码都按上,丝毫不见翘起的迹象,要么天平这个工具用错了,要么碗里是巨重米,超过我们现有的认知,修正一下假设和结果,再来设计实验,如此迭代就是科学思维模型的一个小类比。

    作者回复: “模型不只是抽象,完全可以是类比下的具象” 没完全理解, 能稍稍再解释一下吗?

    2022-06-17
    1
  • 大道至简
    一,价值思维 价值思维在实际工作中一直有使用,当做一些项目的时候,都会思考投入和产出的情况,对于产出低投入高的事情尽量少做,多做产出高投入低长期有价值的事情;通过价值思维曾成功预测了一些事情2~3年之后的结果 二,实证思维 此思维可以理解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维,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不断去修正对周边现实的认知,不断去推演未来发生的事情 这两个思维对于个人的重大决策会很有帮助,可以辅助看到未来的一些事情

    作者回复: “通过价值思维曾成功预测了一些事情2~3年之后的结果” 这个非常赞了!  如果可以, 不妨给大家分享一下。 

    2022-08-10归属地:美国
    2
收起评论
显示
设置
留言
14
收藏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