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就是自愿尝试克服种种不必要的障碍。” —— 伯纳德·苏茨(Bernard Suits)
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游戏和做工作的性质是类似的。它们都需要在一定的规则框架内,克服困难,完成目标。
不同的是,打游戏是我们“自找的”,没有什么强制要求,我们却主动花费精力和金钱投入其中,乐此不疲;而工作为我们提供了收入来源和社会地位,我们却经常心猿意马,叫苦不迭。
如果抛开外在的表现形式,只从编程的角度去思考游戏的实现,我们会发现让玩家魂牵梦萦的背后,只是内存中变量的数值或显存里不同的色块。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游戏充满了不可抗拒的魅力,让人们自愿投入其中,难以自拔呢?我们设计的产品有没有可能像游戏一样,也具有这样的魔力,让用户持续投入其中呢?
我并不是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所以便带着这样的疑问,读了几本跟游戏设计相关的书,也尝试玩儿了一些流行的商业游戏和独立游戏,接下来两次的分享中,我就来谈一谈自己对游戏的一些思考和理解,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游戏设计的手段
如果追溯历史,我们会发现游戏其实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我去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了宋朝苏汉臣的《秋庭戏婴图》,画中是一对正在聚精会神玩游戏的姐弟,身旁堆放了很多当时流行的儿童玩具。
带我们参观的讲解员仔细地解释了这些玩具的构造和玩法,很精巧也很有意思。我当时就在想,虽然这些宋代的孩子没见过电脑,没见过 PS 和 Switch,但其实他们从游戏中获得的快乐也许跟我们并无二致;而游戏本身,它的内核或许也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革而发生变化。
有很多书对游戏设计做了系统化的解构,在成功的游戏设计中,有一些通用的设计手段和设计原则,它们支撑了游戏性,并吸引玩家持续地在其中投入了精力和时间。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游戏设计,把它们应用到产品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