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But The Second Mouse Gets The Cheese." ——Francis J. Kong
上一次我聊到如何应对抄袭,提到了我们需要找到相对优势,建立积累效应。这样就会让抄袭者陷入被动,盲目抄袭对于抄袭者来说非常危险。
可是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却需要大量地从其他产品中获得启发,就连 Facebook 都在内部新增了一条备忘,嘱咐员工:“不要骄傲到不屑于抄袭(Dont be too proud to copy)”。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能在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借鉴他人产品中的灵感。
不要像素级抄袭
乔布斯在一次访谈中引用毕加索的话说:“能工抄,巧匠偷”,并表示他并不觉得借鉴别人的创意可耻。
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过程中,确实需要从各种各样的产品中吸取灵感。我一直鼓励团队中的产品经理可以大量地安装和试用应用,并且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好借鉴和抄袭之间的度呢?
在我看来最关键的就在于:杜绝像素级抄袭。大部分引起民愤的抄袭都是像素级抄袭,比如是流程、界面或文案一模一样,前些日子吵得沸沸扬扬的某抄袭事件中,被抄袭一方列出的抄袭证据中,有一项就是文案抄袭,可以看到大量文案一字不改地抄走,这么做就很不合适。
除了界面之外,直接抄代码,抄文档,都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像素级抄袭,这样的抄袭背后通常都藏着懒惰和不负责任。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在某个场景下,界面的优化效果最终会收敛一致,比如天下所有的登录页面都几乎是像素级相似的。
诚然,形成固定模式的页面确实很容易相似,这样的相似是合理的,而且像素级抄袭个登录页面也不会对其他人造成什么伤害,因为这张页面上没有什么业务逻辑。但是,每个产品都有其核心业务或核心机制,越是核心的东西,越是具备别人有独特创意的地方,我们对待这一部分的借鉴,就应该越加谨慎和克制。
脑子里带着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