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是顿悟,而是练习。”——朱赟
除夕已过,假期未满,先给你拜个年,祝你在 2018 年剩下的三个多季度里,烦心事尽量少一点,不论遇到顺利还是不顺利,都能尽快恢复平静。
掐指一算,我也是有十年的产品设计从业经验了。虽然职业生涯犯了很多错,摔了很多跟头,但庆幸赶上了好时候,还是有不少积累与收获的。今天的分享,我不打算聊某个具体的主题,而是讲四条细碎的感悟和原则,希望能给你带来启发。
取一利、生一弊,深思熟虑,扛住诋毁
世上没有完美的产品设计方案,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各种并不完美的方案中作出取舍。
对一部分人友好的设计,可能会伤害到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伤害自然会带来抱怨甚至谩骂。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一定要深思熟虑,想清楚可能的利弊,坚定地做出选择之后,坦然面对选择带来的负面声音。
有的产品经理做出判断之后,听到负面声音就犯怂,不敢坚持,想要讨好所有人。要知道,做产品和做人一样,一个讨好所有人的产品是平庸而缺乏个性的,这时候,产品经理要有自己的权衡取舍,有自己的坚持。
另一方面,也不要盲目地在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情况下瞎坚持,如果某些特性上线之后,用户抱怨的内容或规模超出了你的预期,那可能就要果断做出一些调整,不要将错就错。
比如即时通讯应用的已读回执。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经历,别人发来的消息,我们读完之后暂时不方便回,或者不想回,一旦有了已读回执,就会给收到消息的人造成一点心理压力,觉得有必要尽快回应。
而对于发消息的人,有时发出的消息就像被扔进薛定谔盒子的猫,如果没有已读回执,对方没有回应,就无法获知状态,对方究竟是没有收到,还是收到了没看,还是看了没回。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偏向消息发件人的特性,在我们日常熟悉的即时通讯工具中,微信是没有这个特性的,但是钉钉有。
微信的设计原则应该是收件人体验大于发件人,同时,微信的聊天体验一直推崇简单有力;而钉钉则不同,对钉钉来说,用户关键人甚至不是收发信息的人,而是企业管理者,他们的需求是沟通效率,所以已读回执是一个重要特性。
我不止一次听到钉钉用户抱怨,已读回执这个特性给他们带来很多压力和尴尬;但如果钉钉想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并针对这个特性做出了抉择和取舍,那么就应该坦然面对这样的抱怨,接受不完美方案带来的阴暗面。
关于坦然面对抱怨,还有一点提醒就是:不要封闭自己。不要干脆彻底忽略负面意见,还是要虚心吸取,从中找到意料之外的、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一个考验心性的机会。
没有任何一个抉择是生死抉择
产品经理要忌讳“广谋而不决”和“优柔寡断”,不要“每种可能都去调研,但却迟迟不做选择”。
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放大一次抉择的作用,在各种商业故事中,主人公会因为在关键时刻的一次生死抉择力挽狂澜,救公司于危难,支大厦于将倾;所以我们会时刻惦记着去寻找宏大的“关键抉择”,不希望因为一步错棋导致全盘皆输。
但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少有哪一个抉择是真正的“生死抉择”,当我们在几个选项中持续犹豫时,说明这几个选项可能差不多好,所以不用太纠结究竟要选哪个。
尤其是对发展期的产品设计来说,单次决策的质量不是最重要的,决策的速度和频率才是。我们应当训练自己的决策能力是:快速做出大量的、质量还不错的决策,而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出一个无懈可击的决策。
如果能从内部、而不是传记和故事的角度去观察,我们会发现任何成功都不取决于某一个单独的决策,而是由一系列的决策和行为造就的。好的产品发展需要不断迭代,不断审视和修正,而不是寄希望于早期的某一个重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