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一种带新人的导师(Mentor)制度,导师制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公司环境,并提供工作技能和个人成长的帮助,正所谓 “传帮带”。
这是用制度建立并约束了一种在新、老员工之间的关系,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但想要类似这样的制度关系发挥期望的作用,恐怕就需要 “导师” 和 “学徒” 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清晰认知,毕竟制度只能在其中起到催化的作用。
起源
导师制诞生于十四世纪,随之带来的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然之间,那时的年轻男女们可以用自己最富余的资产——时间,去交换当时最稀缺的资源——培训。在那个时代,经验丰富的手艺人,比如,铁匠、鞋匠、木匠等,他们指导这些年轻人,并承诺将来某天年轻人能学会他们的技能然后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作为交换,年轻人会提供低成本且廉价的劳动力。
作为学徒,年轻人可能赚不到什么钱,但却能学到关于这门手艺的各种经验和技巧。比如:一个铁匠学徒,能学会或掌握如何去建造高温火炉,组合不同的金属以产生不同熔点的合金混合物,以及制作耙、刀或犁等工作技能。这些经验和技巧,在当时的学校里是都教不了的,只能进入这行业去获得第一手的经验。
那么程序员这行的导师制,像是中世纪时期那样吗?似乎有点像,但也不完全一样。我们都知道编程这门手艺,你读的书再多、再好也不如真正动手去做。可是你一旦开始做了,也会很快掉入迷宫,因为路径千万,到底怎样才是对的?怎样才是好的呢?所以,现在好多公司都会说,“我们会为新员工或学生配备有经验的‘导师’来领路……”但,很多有经验的程序员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也包括曾经的我),作为 “导师” 到底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以及做或不做于自己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