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我们从整体上介绍了极端业务场景下,如何做好稳定性保障工作。今天,我们结合电商大促这个场景,来看一下容量规划这项工作。
稳定性保障的一个难点是我们要面对一个非常复杂的因素,那就是业务模型,或者叫用户访问模型。因为它的不确定性,会衍生出很多不同的业务场景,而不同的场景,就会导致我们的应对策略有所不同。
所以,容量规划,就是对复杂业务场景的分析,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压力测试),来达到对资源合理扩容、有效规划的过程。
容量规划的场景分析
我们一直在讲,不能脱离业务场景空谈技术,所以我们还是先从电商大促这个业务场景入手来分析。
对于电商来说,核心链路就是交易链路。简单来说,就是用户要能登录,然后能通过浏览商品详情页下单订购,或者加购物车,通过购物车进行订购结算,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各种优惠的批价处理,库存的判断等等,形成订购之后,最终还要能够支付成功,一个完整的交易支付流程才算走完。
在大促的峰值时刻,场景可能又有不同,因为绝大部分用户选购什么商品,早已加入到了购物车中,且各种优惠券也已经申领成功,就等着最后这个时间点直接下单完成订购。所以,在大促这个场景下,交易下单这个环节是核心中的核心。
因为这个时间点的交易流量实在是太高了,所以近两年电商也改变了一些玩法,其目的就是希望减少峰值流量,让流量在整个大促阶段更加均匀。具体的运营和玩法细节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那么,我们要应对的场景就相对清晰了,就是在大促零点峰值时刻,评估好交易流量,再进一步转化一下,就是每秒的交易订单峰值。
下图就是我们进行评估的路径分析示例,用户首先从首页、大促会场或者微信里的分享页面转化过来,然后通过搜索、店铺、详情页以及购物车进行最后的转化,形成订购下单和最终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