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专门来讲讲标准化这个工作。可以说这项工作是运维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
我做过多次公开演讲,每次讲到这个环节,通常会有单独的一页 PPT,就放四个字,字号加大加粗,重复三遍,这四个字就是“标准先行”,然后演讲过程中会大声说出“标准先行,标准先行,标准先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目的就是想反复强调这件事情的重要程度,一定不要忽视。
我们运维工作的开展常常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上来就冲着工具和自动化去了,却始终不得章法,工具做了一堆,效率却并没有提升。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问题和原因就是标准化这个基础工作没做扎实。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标准化这个事情如此重要。
为什么要做标准化?
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运维对象的识别和建模过程。形成统一的对象模型后,各方在统一的认识下展开有效协作,然后针对不同的运维对象,再抽取出它们所对应的运维场景,接下来才是运维场景的自动化实现。
这有点像我们学的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其实我们就是需要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我们面对的就是一个个实体和逻辑运维对象。
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先识别出各个运维对象,然后我们日常做的所有运维工作,都应该是针对这些对象的运维。如果运维操作脱离了对象,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没有理清楚对象,运维自然不得章法。
比如我们说扩容,那就要先确定这里到底是服务器的扩容,还是应用的扩容,还是其它对象的扩容。你会发现,对象不同,扩容这个场景所实施的动作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把服务器的扩容套用到应用的扩容上去,必然会导致流程错乱。同时对于对象理解上的不一致,也会徒增无谓的沟通成本,造成效率低下。自然地,这种情况下的运维自动化不但不能提升效率,还会越自动越混乱。
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都会连续强调三遍“标准先行”的原因。虽然这个事情比较枯燥和繁琐,但是于纷繁复杂中抽象出标准规范的东西,是我们后续一系列自动化和稳定性保障的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请你一定不要忽略这个工作。
好,总结一下标准化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