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一起讨论了为什么要做标准化,标准化的套路是什么,并按照套路进行了基础设施和应用的标准化示例。我想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举一反三,尝试着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了。
今天,我继续跟你聊基础架构标准化的问题,但是今天我计划不谈如何进行架构标准化的细节,而是想强调一下基础架构标准化的重要性,因为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我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来看,这块的问题会更普遍一些,而这一部分又影响着后续一系列效率和稳定性平台的建设方案。
同时,如果说上次我们讲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标准化是运维团队职责的话,那今天的内容就是架构、开发和运维共同的职责。
常见的分布式基础架构组件
让我们先一起列一下,微服务的分布式架构下,涉及到的主要基础架构组件有哪些。
分布式服务化框架,业界开源产品比如 Dubbo、Spring Cloud 这样的框架;
分布式缓存及框架,业界如 Redis、Memcached,框架如 Codis 和 Redis Cluster;
数据库及分布式数据库框架,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数据库如 MySQL、MariaDB 等,中间件如淘宝 TDDL(现在叫 DRDS)、Sharding-JDBC 等。当前非常火热的 TiDB,就直接实现了分布式数据库的功能,不再额外选择中间件框架;
分布式的消息中间件,业界如 Kafka、RabbitMQ、ActiveMQ 以及 RocketMQ 等;
前端接入层部分,如四层负载 LVS,七层负载 Nginx 或 Apache,再比如硬件负载 F5 等。
上面是几类主要的基础架构组件,为了便于理解我以开源产品举例。但在实际场景中,很多公司为了满足业务上的个性化需求,会自己研发一些基础组件,比如服务化框架、消息中间件等,这个情况在有一定技术实力的公司里比较常见。不过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基于这些开源产品做一些封装或局部的改造,以适应我们的业务。
基础架构组件的选型问题
关于基础架构组件,业界可供我们选择的解决方案和产品非常多,但是选择多了就容易挑花眼,反而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大概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是自研还是选择开源产品?有这么多的开源产品到底该选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