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了,扶不扶?这一直都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少人茶前饭后谈论的“八卦”。这类事情大规模引起注意,应该是因为 2014 年春晚上,一个叫《扶不扶》的小品。
小品的主人公叫郝建,在马路上好心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却反被老人污蔑为撞人者。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路人的自白更是让人心酸,说自己以前家财万贯开大奔,就因为扶过三个老人,现在只能骑得起自行车。最后,还是交警的到来才还了郝建的清白。
其实生活中就有不少这个小品的原型。新闻上就曾经报道,四川彭州的一个老人,骑自行车过马路时不小心摔倒,一个路过的学生热心地扶起了老人,却遭到老人的诬陷,和随后赶来的老人家属的指责。最后的结局,同样是公安局调取监控,才证明了扶人者的清白。
这些结局似乎都让我们寒心,试想一下,在小品里,如果没有交警的出现来证明清白,结果会怎样呢?郝建的生活也要像路人一样,从大奔沦落为自行车吗?
现实生活中,这个四川的学生,如果没有监控作证,也要平白无故惹一身祸吗?“郝建们”遇到的,只是不知道真相才冤枉人的老人,但是那个四川老人可就是明晃晃地讹人了。碰到这些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像路人一样,发个微博,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吗?
正如小品里说到的,“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老人自然是应该帮助的,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好事可以不留名,但也不能平白无故留下污名,而这也正是法律能够给你提供保护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