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我被老乔洗脑了
王一鹏
讲述:王一鹏大小:23.13M时长:25:19
该思维导图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好,我是王一鹏,《乔新亮的 CTO 成长复盘》的专栏编辑,也是一名被老乔洗了脑的编辑。
为啥这么说呢?我先给你举几个例子吧。
两个月前,我出差至上海,参与落地一场线下会议。飞机还未起飞,我就同几个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约好了晚饭,誓要尝尝阿拉大上海的本帮菜。
起初,一切都很顺利。飞机如期在夜幕中滑翔落地,我入住了一间距离虹桥机场十分钟车程的漂亮酒店,大概收拾了下行李,就准备出门赴宴。嘴里哼唱着那首叫做“夜上海”的小曲儿,仿佛前台小姐都感受到了我对沪上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我报以欣慰的微笑。
可大概谁都没有料到,这次外出还没通过酒店旋转门就宣告结束了 —— 两声 “Ding Ding” 将我唤回了酒店房间,然后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
因为我的“放鸽子”,大学室友在群里疯狂吐槽:几年不见,搞这么辛苦,到底能拿几个钱?
我心安理得地回复:首先,工作是为了成长,薪资只是附属价值;其次,我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台阶”的关键点,忙和累都是很正常的。
群里一片安静,然后蹦出了十几张美食照片……事实上,从那天开始,直到返回北京,我再也没能挤出超过两小时的空闲时间,因此这次同学聚会始终未能成行。但我并不因此感到烦躁,理由正如上面所讲。
另外一个例子则与女朋友换工作有关。
前段时间,女朋友准备去北京东三环附近,面试一家公司的产品运营岗位。面试前一晚,她有点忐忑,问我:“如果面试官问我,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我应该怎么回答?”
我说:“你就告诉面试官,你要做 T 型人才,先努力打磨自己的产品运营能力,再横向拓展,接触不同业务。目标是,能够协同团队一起创造价值,一切工作都以成就业务为目的。”
次日傍晚,女朋友告诉我,第三轮面试果然问了职业规划问题,但答案让面试官非常满意。她最终成功通过了面试,相比跳槽前,薪资增长 40%。
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全部都是近期真实发生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你是专栏的忠实读者,一定知道我上面说的内容出自何处,是何含义。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确实很棒,对不对?
我们的专栏是在 10 月 26 日上线的,但实际的策划、筹备,最早可以追溯到 5 月。就在这半年间,我嘴边经常挂着诸如“一切皆产品”、“成长性思维”一类的高端词汇,很多认知都是通透的,与自身成长长期兼容的。
今年元旦前,我和团队请老乔在北京奥体附近吃饭,庆祝专栏完结。饭桌上,老乔一边啃着羊蝎子,一边指着我说:“看,一鹏这就是被我洗脑了。”
是啊,我被洗脑了,可这样的“洗脑”,感觉真不错,很快乐。
我认为,这种快乐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困惑被解答、认知被提升的快乐;
形成逻辑闭环的快乐;
“被洗脑”的第一类快乐:解答困惑、提升认知
第一类快乐,想必你很容易感同身受。一个个迷惑,如同沸水中的气泡,咕嘟嘟地冒出来,然后又在老乔传授的知识体系中破灭。
自己的成长处于哪个阶段,是慢了还是快了?
初级 leader 为何这么忙,如何“闲”下来?
要成为卓越的技术管理者,有哪些工作要重点完成、优先完成?
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架构师?
……
或许要在实践中彻底消除这些问题,仍需要时间,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至少能做到不再彷徨。不需要纠结“What(问题到底是什么)”、 “Why(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与“How(怎样面对问题)”,只需要确定“When(完成时间)”,再列一个 to-do list。
至于认知的提升,不但对我眼下的工作有益,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长期提升。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段关于董明珠的视频采访。在采访中,记者问董明珠,在整个职业生涯里,她是否犯过错。董明珠坚定地答道,没有,一个错都没犯过。
记者很错愕,在她看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无论怎么追问,董明珠都是一口咬定:“没犯过错”、“一个错也没犯过”、“我的职位不允许我犯错”……
后来记者指出,你要求每一位格力员工穿工作服,但自己却不穿,这算不算犯错?董明珠有点不好意思地笑道:“如果我真的犯了错,那么可能就是没穿工作服吧。除此之外,我没犯过错。”
作为一名编辑兼记者,看到这一幕时,我也有些费解:这几乎不是自信,而是某种偏执了,这是为什么?
这个疑惑在我的心里默默生长了很久,直到梳理专栏「认知部分」的采访录音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像董明珠一般强势且处于舆论焦点的女性企业家,只能也必须这样说服自己,否则就会在狂风暴雨般的质疑下,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其领导情况会急转直下。
董明珠当然没有放弃自我纠错和改进,但这是一种高压之下的心理建设,其关键不在于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世上确实没有完美的人),而在于能否从内心深处说服自己。
老乔曾经在专栏中多次提及如何走出抑郁症、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以及必要的“阿 Q 精神”,我相信,董明珠在镜头前的表现,只是同一类方法体系的“终极加强版”。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从普通员工到 “焦点人物”的认知同频提升,对我的采访能力大有裨益。
“被洗脑”的第二类快乐:逻辑闭环,触摸边界
被洗脑的另一类乐趣,在于形成逻辑闭环,并以此触摸边界。
什么是逻辑闭环呢?我们来举个例子,请你尝试按以下逻辑来思考:
认为工作的核心在于成长,薪资只是附属价值;
因核心目标聚焦于成长,那么相关决策和心态就会变好,所以成长得更快、更好;
因成长得又快又好,所以很可能得到上台阶的机会,为公司业务贡献更大价值;
因为为公司业务贡献了更大价值,所以可在行业内获得更优越的薪资;
因为获得了更优越的薪资,所以不再忧心生活,将目光进一步聚焦于成长。
因为进一步聚焦,所以成长得更快、更好;
……
有没有发现,到了第五步,该套逻辑已经自成循环,可以不断给予你正向激励?配合上一些关键的补充性认知,它几乎没有岔路、没有意外,严密合理,我们因此称之为“逻辑闭环”。
这是正向的逻辑闭环,同样出自专栏的「认知部分」。我们再举一个常见的反向逻辑闭环:
英语老师批评我,因为他看我不爽;
因为他看我不爽,所以我不学英语,对抗他;
因为我不学英语,所以英语老师更加频繁地批评我;
……
很多人就是因为这个仅有三步的逻辑闭环,耽误了学习,平白给自己的人生挖了很多坑。他们不是笨,只是因为一念之差,卷入了一道奔向悬崖的“湍流”里。
所以,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相应的人生导师,为你塑造阶段性的正向逻辑闭环,是非常幸运的事儿,足以将你一脚踹上成长的“快车道”。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称赞这种好运气,“天上掉馅饼了”、“出门遇见贵人了”,怎么说都不为过。
作为一个“老凡尔赛”,我不得不说,这个“馅饼”我接住了,还吃的很香。
同时,我发现了形成正向逻辑闭环的另一好处:我们因此得以触摸成长的边界。
在撰写「专业成长」一章时,我和老乔做了非常多的讨论。究竟我们是应该先画上一堆架构图,再贴上一片代码,煞有介事地讲点“技术干货”,还是应该自顶向下,讲讲老乔关于架构设计的理解、认知和经验复盘?
前者看起来比较“干燥”,有助于专栏大卖;后者看起来像是“灌水”,可能不会为人所理解。我们甚至讨论过,干脆别讲「专业成长」,因为越容易理解的内容,受众越广泛,销量越高。
最终,我相信我们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专业成长」不但要讲,而且要往高讲,不谈过多的技术细节。
这是一个试图回归学习本质的决定。当下市面上存在许多教人做架构设计的文章、课程、书籍,它们讲得巨细无遗,甚至读起来有些艰深,几乎解答了一切关于技术细节的问题。
但以下关乎成长的问题,却鲜有人乐于回答、敢于回答:
啃完一本关于架构设计的大部头教程,我是否就具备了主导大型企业架构设计的能力?
如果不能,我还缺乏了哪些能力?
我要掌握多少知识、具备多少能力,才能成为首席架构师?
我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成为首席架构师?
哪些架构能力是重要基础,哪些架构能力用到的机会很少?
……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这类问题,我发明了个词儿,叫做“边界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概括了能力成长的边界,也勾勒了能力成长的主干。在业界,总有值得敬佩的大牛描述各类技术细节的优雅实现,但很少有导师愿意耐心讲解“边界问题”。
马拉松比赛全程为 42.195 公里,对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肠胃、肝脏以及跑步技巧都有要求,这些是“边界”。只有当你知晓“边界”的存在时,才有可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做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成绩。
可在实际的工作中,“边界”往往比较模糊,只有当我们知晓边界的存在时,才有可能触摸边界。
大部分人即便是看过十本讲产品设计的书,也无法成功主导一次企业级产品设计;看了无数的“团队管理法则”,也成不了一名引人追随的 CTO……
不是因为你太笨、学不会,而是你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主脉络在哪里,因此只能盲人摸象,任凭运气左右人生成就。
回顾我们专栏开篇词的标题:「削弱运气的价值」,说的多么贴切啊。反观整个专栏的内容,又是多么难得。
你看看,我有幸形成了正向的逻辑闭环,又借此触摸到成长的边界,怎能不快乐?
结语
当然,这些收获不单源于收听音频、阅读文章,还来自于我和老乔持续两个月的专栏打磨。我经常借着采访的机会,向老乔提问一些“私货”,有的是“编辑如何实现业务价值”,有的是“如何在‘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保持团队心情愉悦”……
这些问题都是我实际遇到的,也得到了老乔的耐心解答。
后面,我还打算策划更多的直播、讲座、训练营等活动,邀请老乔当主咖,把这种和老乔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带给你,希望也能让你获得更多的收益。可能到了活动上线时,我们专栏的读者会受到优先邀请,经常留言、转发的核心读者会收到定向邀请。当然,这些具体安排还在规划中,不日就将与大家见面。
目前我们能确定的是,1 月 20 日,老乔会在极客时间进行一场直播,做主题分享的同时,为我们专栏的读者现场解答一些典型问题,欢迎你准时收看。
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你能在留言板里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经验,我们互相印证、互相交流。回顾专栏的整个更新历程,其实只有一部分内容是来自于老乔,另一部分内容则更多来自于你的留言和反馈。
所以说,这是个共创共建的专栏,作者是乔新亮,你和其他 4000 余位读者,以及一名被洗脑的编辑。
2021 年,我们打算将参与共建的读者人数扩大到一万人、十万人,建设一座从程序员到 CTO 的“巴别塔”。如果你愿意参加到这个“大工程”里,欢迎多多转发、推荐本专栏,请记住:沟通创造价值,分享带来快乐。
最后,我打算说,再见,再见,下次再见!2021 年,我的目标是让老乔回到“贼船”上,让大家于线下、线上和老乔再见一面!
别忙着退出,填写问卷、拿完奖品再走!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这篇文章以“我被老乔洗脑了”为题,通过作者王一鹏的亲身经历,分享了他在技术领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感悟和收获。文章中涉及了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以及他从老乔那里学到的一些技术管理和成长思维。作者通过自己和女朋友的例子,展示了在工作和面试中如何应对问题,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成长。文章还提到了对董明珠的采访,以及对她强势表现背后的心理建设的思考。通过这些例子,作者分享了自己在技术领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认知提升和快乐体验。整篇文章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作者在技术领域成长的心路历程,以及从中获得的快乐和收获。 文章主要围绕着作者在技术领域成长的心路历程展开,通过作者与老乔的交流和思考,分享了形成逻辑闭环和触摸成长边界的快乐。作者提到了正向和反向的逻辑闭环,并强调了找到人生导师塑造正向逻辑闭环的重要性。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成长中的“边界问题”,并提出了触摸成长边界的重要性。最后,作者展望了未来,计划举办更多活动,与读者互动共创,共同建设一个技术成长的“巴别塔”。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思考,分享了在技术领域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收获,强调了形成逻辑闭环和触摸成长边界的重要性,以及与读者共同建设技术成长的愿景。
2021-01-1830人觉得很赞给文章提建议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乔新亮的 CTO 成长复盘》,新⼈⾸单¥59
《乔新亮的 CTO 成长复盘》,新⼈⾸单¥59
立即购买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21)
- 最新
- 精选
- 乔新亮一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编辑,真的很感谢一鹏这段时间的辛苦付出,我们一起上了贼船,一起扛了过去,一起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个专栏的文字非常多,录音时间超过了很多40-50篇专栏的时间,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要不不做,要做就做经典!辛苦付出就会有感情,2020,这个专栏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作者回复: 和乔老师一起扛过枪
2021-01-18377 - Bool为“课代表”的手记点赞。
作者回复: 感谢感谢
2021-01-199 - 文若说实话,第一讲听乔老师讲的,声音怎么这样,很不习惯,结果听到第二讲,反而觉得非常好啊,内容非常的精彩,特别是大量的例子,都是自己遇到过,收获太大了。
作者回复: 最近几年越来越发现,真诚才是最重要的。
2021-02-197 - 谷常生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确实很棒,对不对? 妥妥的乔老师的语气,我立刻脑补了语音版,哈哈哈哈
作者回复: 哈哈哈,被发现啦
2021-01-185 - 钱鹏 Allen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手指路,自己去悟。
作者回复: 你好,钱鹏 Allen 加油加油
2021-08-111 - 白有才飞机如期在夜幕中滑翔落地,我入住了一间距离虹桥机场十分钟车程的漂亮酒店,大概收拾了下行李,就准备出门赴宴。嘴里哼唱着那首叫做“夜上海”的小曲儿,仿佛前台小姐都感受到了我对沪上文化的无比热爱,对我报以欣慰的微笑。 当我看到这段话的时候,就禁不住想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个编辑,我想只有复制这段话,才能表达我此刻美丽的心情。感谢王一鹏编辑,感谢乔老师!
作者回复: 你好,白有才 感谢感谢,感谢一起陪伴
2021-07-191 - 许凯https://www.yuque.com/docs/share/c447abca-7f41-47b9-9e9d-49fac8226739?# 《系统动力学》看看还妥善
作者回复: 你好, 许凯 谢谢分享
2021-02-081 - SZPrinciples不愧是厉害的编辑,文章非常精彩。 乔老师的课程听后同感获益良多。 BTW:乔老师留言让我与编辑联系,拿到他的微信。应该是与一鹏你联系吧?
编辑回复: 是的
2021-01-1921 - Bool期待乔老师1月20日的直播!
作者回复: 偷偷透露一下,乔老师的 PPT 都准备好了
2021-01-1941 - blue编辑领悟能力高,编辑功底强,朴实语言很有说服力,必须多学习,多思考,提高认知,多分享提高自己影响力。
作者回复: 你好,blue 加油加油
2021-04-16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