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 Rocky。
今天我们来谈谈声音设计背后的人因道理。人类大约 11% 的信息通过听觉系统获得。声音由声源的振动引发传播介质的振动,通过人耳传音系统到达内耳,经过听觉毛细胞把声波转换为生物电信号,再传到大脑的听觉中枢,然后我们才真正听到外界的各种声音。
声音的传播和光的传播不同。光在宇宙中传播不需要依赖介质,但声音必须依赖介质。比如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也就是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两个宇航员如果不依赖特殊的通信设备,即便再近,扯着嗓子喊也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可感知声音的频率范围
我们对声音的频率很敏感,正常的年轻人能够在 20 赫兹~20 千赫的频率范围内听到声音。我们对 400~1000 赫兹的声音频率最敏锐,因为这正是婴儿啼哭的频率范围。和视觉类似,我们的听觉在动物界也是普普通通。狗能听到 40 赫兹~50 千赫,鲸鱼可以听到 20 赫兹~100 千赫。
人类耳朵听觉范围的频率上限会随年龄的上升而下降,一旦超过 45 岁后就变得非常明显。也就是说年轻人可以听到的高频率声音,年龄较大的人不一定听得到(高于 2 千赫兹的高频音尤为明显)。所以年龄大的人会对鸟叫声等高频音不敏感。
有一种专门的产品叫蚊音器,把某种高频音调到一定分贝以下,这样只有年轻人才会听得到。下图就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在听不同频率的声音时,对应的音量阈值的变化。很明显频率越高,年龄大的人音量强度阈值越高,高于 2k 的声音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