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访谈:对话张雪峰
张雪峰
前饿了么 CTO
14077 人已学习
新⼈⾸单¥59
登录后,你可以任选2讲全文学习
课程目录
已完结/共 18 讲
结课问卷 (1讲)
特别加餐 (1讲)
超级访谈:对话张雪峰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08 | 50X增长:管理35到1800人团队的难题

极客时间:我看到网上的资料,你刚到饿了么的时候技术团队一共 35 人是吗?
张雪峰:2014 年 9 月还是 10 月是 35 人,就技术加 UED(用户体验设计)。然后第二年春节后就 70 个人了,一下翻倍,这速度很快。
到 2015 年底大概就是五六百了,具体数字现在我记不住了。
极客时间:增长蛮快的。
张雪峰:那时候当然也是一步步上来的,但是确实招人太快了,我自己也要去面试一些人。
从我自己的感觉,组织管理这一块,我感觉还好,还能驾驭住,没有出现吃力。跟业务团队相处也还好,可能我的强项之一就是,组建一个团队,然后快速把大家的能力或能量激发出来。
极客时间:到 2018 年被阿里收购之前你的团队有多少人?
张雪峰:1800 多一点。不收购的话,其实我们本来计划要做优化了。因为以前饿了么从来不提末位,都是让大家自觉走人嘛,但是后来发现,人力成本很高。
但这个也要对比来看,其实人力成本也还好,饿了么人员的薪资这些加起来,占的成本(百分比)其实是不如很多企业的,大部分线上的企业,人力成本是很大的。但是你对比其他支出来看,像我们一天三四千万的补贴就出去了,所以人员成本反而还好。
极客时间:你是后来觉得人员成本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支出了?
张雪峰:因为我自己一开始也没经验,就是为了招人,也没有职级观念,只要感觉是个人才,他开价我就答应对吧?就进来。后来我们学阿里,开始搞组织体系、人才盘点的时候,我发现真的很心酸。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解释
  • 总结

饿了么技术团队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增长到1800人,经历了人才招聘、组织管理、人员成本等挑战。张雪峰分享了团队规模增大后人才水平下降的问题,以及拆分团队并非解决之道。他还提到了招聘渠道、技术文化建设以及异地研发中心的策略。文章还涉及了人才吸引、团队活力和热情的思考。团队逐渐吸引了来自BAT等知名公司的顶尖人才,包括ACM Fellow等科学界或学术界的人才。张雪峰强调了人才吸引人才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在管理1800人团队时的心得,认为100~150人配一个直接汇报可能更合适。整体来看,文章呈现了一个技术团队增长过程中的挑战和反思,以及在人才招聘和团队发展方面的策略和思考。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超级访谈:对话张雪峰》
新⼈⾸单¥59
立即购买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6)

  • 最新
  • 精选
  • 听水的湖
    薪资倒挂似乎是共性问题,可是要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呢。

    作者回复: 常规就是靠【时间】,曾经采用过的解决方案: 1、靠时间逐步缩小差距,包括普调(低于对应职级范围的强制拉高)、晋升、奖励(包括年终奖、各种年度评奖等)等; 2、靠激励方案缩小差距,例如:一般期权激励方案都会和在司工龄(同样是【时间】,这时老员工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挂钩。 非常规的应急方案或临时方案就多了,总结下来两个字:特批。这是出奇而非守正,不能常用。

    2021-11-04
    3
    12
  • lesserror
    好像大厂都会新创一堆技术名词,或者黑话之类的。 例如文中这类:“SBU/BU/BG” 能加个中文释义就更好了。虽然查也能查到。但是搜索引擎有时也不是很容易查到贴切的意思。

    作者回复: 这个尺度(如:是否业内约定俗成、是否中文描述略微绕口等)确实不好把握,可能在访谈双方和编辑同学经验中,BU(业务单元/事业部)、BG(业务群/事业群)这样的表述更简单,对造成困扰,深表歉意。

    2021-11-08
    2
    4
  • IT民工大叔
    最后一段还是说直接汇报的团队规模?能不能说明白应该考验的是汇报的人的能力吧,跟上级的抽象能力不是一个维度。

    作者回复: 有时候需要一些【关键】细节,如果直接汇报线这层不清楚,还是需要下面同学支持。一般来说,大部分情况不需要这么细或不需要这么急。

    2021-11-03
    3
    4
  • IT民工大叔
    搞技术沙龙主要靠PMO同学们专业高效,另外感谢乐于分享交流的嘉宾老师们,电子工业出版社以及场地提供方还有许多合作方,北京当时的技术交流氛围实在太好了,这两年疫情影响挺大的。
    2021-11-03
    10
  • 大布丁
    人才吸引人才,很重要,所以更好的环境,对自己的提升更大
    2022-06-20
  • 侯建坡
    学习了,虽然不可能有机会管理这么大团队,但也能脑补一下这种场景,雪峰大佬,yyds
    2021-11-03
收起评论
显示
设置
留言
6
收藏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