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倪朋飞。
通过前面 CPU 和内存模块的学习,我相信,你已经掌握了 CPU 和内存的性能分析以及优化思路。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将进入下一个重要模块——文件系统和磁盘的 I/O 性能。
同 CPU、内存一样,磁盘和文件系统的管理,也是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功能。
磁盘为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持久化存储。
文件系统则在磁盘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用来管理文件的树状结构。
那么,磁盘和文件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又有哪些指标可以衡量它们的性能呢?
今天,我就带你先来看看,Linux 文件系统的工作原理。磁盘的工作原理,我们下一节再来学习。
索引节点和目录项
文件系统,本身是对存储设备上的文件,进行组织管理的机制。组织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件系统。
你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在 Linux 中一切皆文件。不仅普通的文件和目录,就连块设备、套接字、管道等,也都要通过统一的文件系统来管理。
为了方便管理,Linux 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都分配两个数据结构,索引节点(index node)和目录项(directory entry)。它们主要用来记录文件的元信息和目录结构。
索引节点,简称为 inode,用来记录文件的元数据,比如 inode 编号、文件大小、访问权限、修改日期、数据的位置等。索引节点和文件一一对应,它跟文件内容一样,都会被持久化存储到磁盘中。所以记住,索引节点同样占用磁盘空间。
目录项,简称为 dentry,用来记录文件的名字、索引节点指针以及与其他目录项的关联关系。多个关联的目录项,就构成了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不过,不同于索引节点,目录项是由内核维护的一个内存数据结构,所以通常也被叫做目录项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