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你写的比我写的还要好。哈哈。下面的篇幅中就要有趋势和证据链的部分。这也是我觉得性能中最重要的部分。我混了混迹江湖十几年的依靠。
作者回复: 第一问:理解的很对。理论来自于实践,并且要再应用到实践中去。 才是真正的有价值。
第二问:前半句说的对,就是要一个符合实际的加压过程。后面句方向有点偏,连续不是为了获取证据链,而是为了判断瓶颈点的出现和性能衰减的过程,分析这个过程产生的压力数据、监控数据得到瓶颈点的过程才是获取证据链的。
针对个人疑问:后面的场景中,会更详细的提到。 在这里简单说一下,递增加压的过程是为了让一个系统的性能衰减过程可以清晰判断出来。而递增的量级就完全取决于业务系统的能力了。如果业务处理的响应时间长,在系统瓶颈还未明显出现时就递增的快一些;反之就慢一些。后续篇幅中再细看吧。
作者回复: 能有这样的评论,我觉得很欣慰,有认同感。
我深受概念扰乱多年,总是得跟人解释一顿我认为对的概念和操作方式。
作者回复: 理解的非常正确。
作者回复: 你理解的很对。 对性能来说,性能瓶颈肯定是在RT增加的节点的。
作者回复: 理解的非常正确。
作者回复: 根据测试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场景。你说的固定值能撑住,应该是稳定性场景的目的。
稳定性场景的要求其实挺高,要想真实模拟出线上稳定性的场景,不仅需要分析场景的有效性,还要考虑执行的成本等。
作者回复: 从描述看,我们在说的不在一个点上,有机会详细的沟通下理解上的误差。
作者回复: 是的。
作者回复: 专业方向是专业方向。从哪个角度这些概念都没有存在的价值。哈哈。
体现性能价值的地方,对于和非专业人士的沟通就是响应时间的提升、资源的减少。
第二个问题,不知道这个步进长度是啥意思。如果也是说的递增的话,那就无所谓了,含义一样,说法不同而已。粗调微调,都是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的。后面会再提及。像用二分法之类的。 手段是什么都可以,只要实现目标。
作者回复: 根据响应时间的大小,后面篇幅中会写到这些。
作者回复: 看来是有吃苦的经验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