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原生架构实战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12|感知:如何实现系统的立体感知?

你好,我是灵犀。
在电影《哪吒 2》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桥段笑翻全场:无量仙翁本想通过人脸识别进入密室炼丹,但由于脸上的伤早已痊愈,系统无法识别他的身份,将他“无情”地拦在门外。
 
无奈之下,无量仙翁只好请求鹤童和鹿童出手“相助”,打回原来的伤痕状态。最终,他在两位徒弟的“帮助”下再次变得鼻青脸肿。
从技术视角看,这种“严丝合缝”的人脸识别缺乏一定的“温度”。实际上,这种交互方式,和当下前端页面要求的、高度结构化的交互方式一样:只要输入稍有差池,系统就可能拒绝响应。
而大模型的兴起,正在改变这种冷冰冰的交互逻辑。凭借对用户意图的理解能力,大模型让系统从“只认格式”走向“理解意图”,从而实现更具人性化、适应性的交互体验,推动人机交互迈入新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模型的“感知”部分,看看大模型时代的感知应该如何落地实现。

感知是什么?

“感知”是一个源自生命体的概念。对于生命体而言,如果将大脑视作信息处理的“中心”的话,那么感知就是让信息流触达“中心”的路径。
这一概念同样可以延伸至系统中。在系统视角下,数据与服务构成了其运作的“大脑”,而“感知”则可理解为用户或外部环境与系统“大脑”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机制。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解释
  • 总结

1. 大模型的出现改变了交互逻辑,从“只认格式”走向“理解意图”,实现更具人性化、适应性的交互体验,推动人机交互迈入新阶段。 2. 大模型的交互方式在查询类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意图理解和生成能力,但在执行类和流程类任务中适用性有限,缺乏“执行”能力。 3. 微卡片作为一种理想的“答案”呈现载体,能够将大模型的输出以视觉友好、结构清晰的方式进行展示,帮助用户更快速地理解内容并完成相应操作。 4. 微卡片的引入补足了大模型的短板,拓展了大模型的应用场景,解决了大模型的“幻觉”和结果不确定性等问题。 5. 微卡片相当于构建了一个可控、可校验的中间层,将不确定性“隔离”在卡片层,帮助用户更容易识别和判断信息。 6. 微卡片的开发方式主要包括框架开发、可视化开发和配置式开发,以及卡片的部署和上架流程。 7. 微卡片的形态非常适合“服务找人”的交互模式,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系统可对卡片进行聚类,并在合适的时机主动推送给用户,提升使用效率和体验。 8. 微卡片的实现思路围绕卡片开发、卡片使用和卡片运营,包括权限管理和运营管理两方面。 9. 微卡片的落地为后端系统提供了重构和优化的契机,推动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与服务支撑,也是推动智能体落地的重要切入点。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智能原生架构实战》
新⼈⾸单¥59
立即购买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1)

  • 最新
  • 精选
  • Jerry
    微卡片的应用有没有开源项目的示例?烦请介绍一些
    2025-09-05归属地:北京
收起评论
显示
设置
留言
1
收藏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