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前几篇务虚的文章中,我就和你聊过了推荐系统中的经典问题,其中有一类就是评分预测。
让我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评分预测问题只是很典型,其实并不大众,毕竟在实际的应用中,评分数据很难收集到,属于典型的精英问题;与之相对的另一类问题行为预测,才是平民级推荐问题,处处可见。
缘起
评分预测问题之所以“虽然小众却十分重要”,这一点得益于十多年前 Netflix Prize 的那一百万美元的悬赏效应。
公元 2006 年 10 月 2 号,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只是平凡了无新意的一天,但对于推荐系统从业者来说,这是不得了的一天,美国著名的光盘租赁商 Netflix 突然广发英雄帖,放下“豪”言,这个就是土豪的“豪”,凡是能在他们现有推荐系统基础上,把均方根误差降低 10% 的大侠,可以瓜分 100 万美元。消息一出,群贤毕至。
Netflix 放出的比赛数据,正是评分数据,推荐系统的问题模式也是评分预测,也就是为什么说,评价标准是均方根误差了。
这一评分预测问题在一百万美元的加持下,催生出无数推荐算法横空出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系列矩阵分解模型,而最最著名的模型就是 SVD 以及其各种变体。这些模型后来也经受了时间检验,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枝散叶。
今天我就来和你细聊一下矩阵分解,SVD 及其最有名的变种算法。
矩阵分解
为什么要矩阵分解
聪明的你也许会问,好好的近邻模型,一会儿基于用户,一会儿基于物品,感觉也能很酷炫地解决问题呀,为什么还要来矩阵分解呢?
刨除不这么做就拿不到那一百万的不重要因素之外,矩阵分解确实可以解决一些近邻模型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们都是读书人,从不在背后说模型的坏话,这里可以非常坦诚地说几点近邻模型的问题:
物品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量并不随着向量维度增加而线性增加;
矩阵元素稀疏,计算结果不稳定,增减一个向量维度,导致近邻结果差异很大的情况存在。
上述两个问题,在矩阵分解中可以得到解决。矩阵分解,直观上说来简单,就是把原来的大矩阵,近似分解成两个小矩阵的乘积,在实际推荐计算时不再使用大矩阵,而是使用分解得到的两个小矩阵。
具体说来就是,假设用户物品的评分矩阵 A 是 m 乘以 n 维,即一共有 m 个用户,n 个物品。我们选一个很小的数 k,这个 k 比 m 和 n 都小很多,比如小两个数量级这样,通过一套算法得到两个矩阵 U 和 V,矩阵 U 的维度是 m 乘以 k,矩阵 V 的维度是 n 乘以 k。
这两个矩阵有什么要求呢?要求就是通过下面这个公式复原矩阵 A,你可以点击文稿查看公式。
类似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矩阵分解,还有一个更常见的名字叫做 SVD;但是,SVD 和矩阵分解不能划等号,因为除了 SVD 还有一些别的矩阵分解方法。
1 基础的 SVD 算法
值得一说的是,SVD 全称奇异值分解,属于线性代数的知识 ; 然而在推荐算法中实际上使用的并不是正统的奇异值分解,而是一个伪奇异值分解(具体伪在哪不是本文的重点)。
今天我介绍的 SVD 是由 Netflix Prize 中取得骄人成绩的 Yehuda Koren 提出的矩阵分解推荐算法。
按照顺序,首先介绍基础的 SVD 算法,然后是考虑偏置信息,接着是超越评分矩阵增加多种输入,最后是增加时间因素。好,一个一个来。
前面已经从直观上大致说了矩阵分解是怎么回事,这里再从物理意义上解释一遍。矩阵分解,就是把用户和物品都映射到一个 k 维空间中,这个 k 维空间不是我们直接看得到的,也不一定具有非常好的可解释性,每一个维度也没有名字,所以常常叫做隐因子,代表藏在直观的矩阵数据下面的。
每一个物品都得到一个向量 q,每一个用户也得到一个向量 p。对于物品,与它对应的向量 q 中的元素,有正有负,代表着这个物品背后暗藏的一些用户关注的因素。
对于用户,与它对应的向量 p 中的元素,也有正有负,代表这个用户在若干因素上的偏好。物品被关注的因素,和用户偏好的因素,它们的数量和意义是一致的,就是我们在矩阵分解之处人为指定的 k。
举个例子,用户 u 的向量是 pu,物品 i 的向量是 qi,那么,要计算物品 i 推荐给用户 u 的推荐分数,直接计算点积即可:
看上去很简单,难在哪呢?难在如何得到每一个用户,每一个物品的 k 维向量。这是一个机器学习问题。按照机器学习框架,一般就是考虑两个核心要素:
SVD 的损失函数是这样定义的:
q∗,p∗min(u,i)∈κ∑(rui−puqiT)2+λ(∣∣qi∣∣2+∣∣pu∣∣2)
理解 SVD 的参数学习过程并不是必须的,如果你不是算法工程师的话不必深究这个过程。
由于这个公式略复杂,如果你正在听音频,就需要自己看一下图片。这个损失函数由两部分构成,加号前一部分控制着模型的偏差,加号后一部分控制着模型的方差。
前一部分就是:用分解后的矩阵预测分数,要和实际的用户评分之间误差越小越好。
后一部分就是:得到的隐因子向量要越简单越好,以控制这个模型的方差,换句话说,让它在真正执行推荐任务时发挥要稳定。这部分的概念对应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有兴趣可以深入了解。
整个 SVD 的学习过程就是:
准备好用户物品的评分矩阵,每一条评分数据看做一条训练样本;
给分解后的 U 矩阵和 V 矩阵随机初始化元素值;
过程中提到的梯度下降是优化算法的一种,想深入了解可以参见任何一本机器学习的专著。
得到分解后的矩阵之后,实质上就是得到了每个用户和每个物品的隐因子向量,拿着这个向量再做推荐计算就简单了,哪里不会点哪里,意思就是拿着物品和用户两个向量,计算点积就是推荐分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