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安全运维:如何构建“大模型的SRE体系”
赵帅

你好,我是赵帅,欢迎来到我们课程的第 19 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聚焦一个非常关键但常常容易被忽视的课题:在大模型上线后,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运维与防御机制,也就是“大模型 SRE 体系”。
SRE(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站点可靠性工程)一词来自传统软件系统,在大模型场景下,它所承载的内容远不止“上线稳定”这么简单,而是要从模型行为、输入安全、响应质量,到日志留痕、异常拦截、策略更新,全链路地保障模型的可控、可靠与可恢复。
尤其是对很多企业客户来说,问题往往不是“模型能不能回答问题”,而是“模型为什么会失控”“出现问题有没有及时发现”“有没有手段防止被攻击”“有没有工具能事后复盘”——这些,才是 SRE 在大模型体系中的根本使命。
我们这节课将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与自动化防御体系(Automated Defense Framework),并重点结合工具视角,回答大家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有没有推荐的大模型安全工具?”
大模型可观测体系:看得见,才守得住
我们说的第一步,其实就是让整个模型系统看得见。你得先知道它发生了什么,才有可能守得住。和传统系统不一样,大模型的响应结果往往不是固定逻辑跑出来的,而是实时生成的,受到上下文、历史交互、用户提问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想要及时发现异常和风险,必须从一开始就部署好可观测体系,把每一次模型调用都纳入追踪与审计范围。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1. 构建大模型SRE体系需要关注可观测性和自动化防御体系,以保障模型的可控、可靠与可恢复。 2. 可观测体系需要包括请求上下文的追踪能力、指标监控与异常检测、以及日志归档,成为模型安全体系的主角。 3. 防御体系构建需要从输入和输出两个环节进行防线的构建,包括防火墙、内容审查、隐写水印工具以及语义沙箱等多种防御组件。 4. 大模型安全防御需要实现输入检测、内容审核、输出审查、策略插桩、水印溯源、沙箱隔离等六大方向的防护能力。 5. SRE的本质在于演练和恢复能力,需要预埋应急机制、监控发现异常、快速止损和恢复,以及定期演练和灰度机制。 6. SRE在大模型场景下的挑战不仅在于模型的稳定性,更在于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7. 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需要关注系统的观测能力、防御机制和恢复能力是否到位。 8. 思考问题包括系统的请求可视化与行为留痕能力、Prompt输入防火墙或响应审查系统的部署效果,以及一键回滚和行为复盘的能力。 9. 下节课将继续探讨红队测试与安全审计的话题,深入探索大模型系统的安全防线验证。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大模型安全实战课》,新⼈⾸单¥59
《大模型安全实战课》,新⼈⾸单¥59
立即购买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