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安全实战课
赵帅
前极氪汽车资深算法专家
6 人已学习
新⼈⾸单¥59
登录后,你可以任选4讲全文学习
课程目录
已更新 2 讲/共 35 讲
大模型安全实战课
15
15
1.0x
00:00/17:32
登录|注册

开篇词|大模型安全不是黑科技,是新的基本功

讲述:赵帅AI版大小:6.03M时长:17:32
你好,我是赵帅。
一名有着 11 年工程经验的 AI 算法工程师,从最初的知识图谱和智能问答系统,到近年来越来越热门的预训练生成式语言模型,我亲身经历了技术的多次跃迁,也目睹了它带来的冲击、挑战与风险。
我曾带领团队针对“车载助手”实现了大模型从 0 到 1 的自研与部署,不过这个过程让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它有多强”,而是“它有多难控”。我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去优化推理速度、提升多轮对话体验,但最后最花精力的,不是算法优化,而是安全问题。
在一次面向开放用户的实际测试中,模型处于某个场景下,测试人员随口问了个听上去无伤大雅的问题——涉及到汽车品牌影响力的相关问题,但模型的回答让现场一阵沉默。它不仅没有模糊回答,反而还自动补充了大量未经验证的推测性内容,甚至牵涉到了一位公众人物与某位企业创始人的关系等敏感判断。这类生成如果在真实产品中对公众可见,不仅会带来品牌灾难,甚至可能导致合规事故。在国内环境下,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安全不是黑科技,而是新基本功

后来,我们干脆拉了一套红队测试机制,请安全测试人员对模型疯狂攻击,发现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比如,有人用反问句的方式来诱导模型自黑,有人用提示注入劫持模型人格,还有人用错别字和符号绕过关键词拦截……更可怕的是,模型每次出事的方式都不一样。那一刻我意识到,大模型不应该被认定为是一个黑盒工具,它应该是一种“类智能系统”。安全,不再是传统安全的那一套,而是新的战场、新的边界。
坦率讲,一开始我并没有打算专门开一门关于“大模型安全”的课程。我以为这是相关服务供应商才关心的问题,跟广泛的技术人员关系不大。但当越来越多的同行来问我:
“我们项目用开源大模型接了 RAG,但老板担心会出安全事故,怎么办?”
“如果用户给模型输入不合规内容,模型会不会出事?”
“我们想做一个 To C 的模型应用,怎么通过备案?”
“我们接了行业私有数据,怎么保证模型不会把客户数据拿去训练?”
“听说很多提示词被泄露后会被滥用,怎么保护好这些 Prompt?”
“你们是怎么设计提示词过滤器的?我也想做一个……”
我开始意识到,大模型的安全问题已经从“前沿实验室话题”,变成了每一个开发者、产品人、技术负责人都绕不开的现实问题。更可怕的是,这个领域的知识是零散的。你可能看过一些新闻稿、白皮书,甚至也读过 RLHF、红队测试的论文,但你仍然很难回答这几个问题:
如何系统地识别大模型的风险类型?
怎样构建从输入到输出的安全闭环?
哪些防护机制是必要的?哪些是锦上添花?
合规、安全、审计、伦理、对齐,这些到底怎么落地?
于是,我决定把我这些年在实际项目中经历过的坑、踩过的雷,以及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系统化的做法,整理成一门完整的课程。希望通过它,帮助你从理论到实践,真正建立起一整套可落地的安全思路、技术手段和架构策略,让安全原则不仅仅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能在你们自己的 AI 产品和平台设计中变成可执行的方案、可操作的流程,成为一条真正的安全落地路线。

不做“聪明的疯子”

你可能已经在应用大模型,也可能准备在公司内部上线一个基于大模型的应用。这时你很可能有这样一些顾虑:
我的模型会不会被“提示注入”?
我的输出是不是含有违禁词、歧视言论或政治敏感内容?
我的系统是否具备对“幻觉”、“虚假信息”的拦截机制?
我的团队有没有足够的安全设计能力来通过监管审核?
假如你的脑海中闪现过这类想法,那么你已经隐约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这是迈向构建稳固、可靠的大模型应用的第一步。因为大模型的能力越强,它的“不受控性”也越强。今天的大模型不像过去的 FAQ、Task Bot 那样写死意图流程,它是生成的。也就是说,你没办法预判它每次都会说什么,它可能临场发挥,也可能语出惊人。你能做的,是通过系统性机制,让它“不该说的话说得合规、说得有据、说得安全”。所以大模型安全的目标,绝不是百分百防止事故,而是:
大模型安全的目标
识别可能出事的点
给模型装上护栏
出事之后能回溯定位
这三步,就是我们这门课程要带你构建的安全闭环。但故事并没有结束,当你真正开始设计一个安全可控的大模型系统时,你会遇到一些比技术更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应该对所有用户输入都进行过滤?过滤机制是集中式的,还是多层渐进的?如果用户使用模型进行创造性工作,是否允许越界式的探索?如果用户输入的是双关语、讽刺话、或者模棱两可的语言,我们如何判断它是否违规……
甚至于,我们可能得承认,安全从来不是做好了就一劳永逸的事。它更像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随模型能力增长、用户需求变化而持续演化的博弈过程。有时候,它甚至是妥协的艺术。你可能为了合规,牺牲一点自由度;为了更丰富的回答,容忍一点模糊边界;为了提升效率,接受某种风险的容忍线。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不是对一两个风险术语的背诵,而是对整个模型运行机制和交互逻辑的整体把握。
刚刚说的可能有点抽象,我给你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安全问题就是输出内容不当,比如说了违禁词,触犯了敏感线。但你有没有想过,模型为何会说出这些话?也许它是为了顺应用户的“期待”;也许是因为语料里暗藏了偏见;也许是因为缺乏正确反馈进行对齐;也许……是因为它不知道不该说的边界在哪。
那我们能不能让它知道?你看,这其实不是一句“不要生成违规内容”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教会它认识风险,引导它做选择,在生成时自我约束,而不是靠最后一层“关键词屏蔽”来兜底。这就需要我们回到系统设计的起点:输入能不能有指引?中间能不能有调控?输出能不能有控制?
如果你从事 AI 相关开发,尤其是想做一个 To B 或 To C 的大模型产品,我相信你早晚也会被这些问题困住。因为今天的大模型,是“生而强大,但未必可控”的。就像在你面前放了一头驯服但有野性的狮子,你不能靠锁链控制它,而是要建立一种认知边界,让它知道什么时候应该保持沉默,什么时候可以发挥本领。
安全,其实是模型走向成熟的一种“自觉”,课程中我们将逐步展开一套系统的方法路径,因为很多东西还在变化,每家头部公司也都在边走边调。通过这门课,我最想传授给你的是三种能力,这些也是我亲身实践中,解决大模型安全问题时最有帮助的武器。
第一,学会识别风险,知道有哪些坑,哪些地方模型最容易翻车。第二,具备架构思维。当你开始设计自己的产品时,不再只想着防,而是有一整套“预防、感知、响应、审计”的机制思路。第三,建立判断力。遇到安全问题时,你能做出技术和产品之间的权衡,知道该堵、该引导、还是该容忍。
这是一次系统性的思考练习。它不会告诉你哪一个“过滤器”最灵,但会带你建立自己的“安全判断框架”。这就是我想做这门课的理由:不是因为我“知道一切”,而是因为我走过那条不断踩坑、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的路,我希望你能走得更顺一些。
安全,不应该是一道“封闭题”。它是开放的、动态的、场景化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照搬答案,而是学会思考。在不确定中建立确定性,在风险中寻找可控边界。这些问题,其实技术并没有标准答案。它们涉及审美、伦理、品牌定位、法规理解,甚至用户体验哲学。之后你会意识到,模型的安全,其实从来不是一套算法就能兜住的。它是一种治理能力,是架构、策略、监管、训练、提示、输出和审计的协同结果。

谁来为“安全事故”买单

在我们说完“安全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一种动态治理能力”后,你可能又冒出这样一个疑问——那这些风险出事了,到底该由谁负责?我们接下来就要聊聊“谁来为安全事故买单”这个问题。
大模型的安全,不光是应用者的问题。很多人误以为,基座模型的提供方应该“兜住所有风险”,但事实远比这复杂。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种情况:某个公司选了一个主流的开源大模型,接上自家知识库,在公司内测时一切正常。但在上线对外服务时,用户一问“某地疫情数据怎么瞒报的”,模型就开始胡编乱造,甚至还煞有其事地引用了不存在的新闻源。这时候,公司就会追问,这不是开源模型的错吗?为什么你们模型里面有这样的回答?
但是问题是,开源模型出厂时并没有这样的数据,是你在微调过程中加进去了某些训练数据,还是你用的上下文窗口太大,导致用户历史输入干扰了当前输出?抑或是你没有设置系统提示,模型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发挥过头?这时候,责任边界就模糊了。

安全责任链,最脆的一环在哪?

基座模型的厂商,更多提供的是一个能力容器,他们的任务是让模型更强、更通用。而一旦到了实际落地环节,比如连接数据库、执行代码、回答用户,安全责任链条就变得极其复杂。例如是谁设置的提示词策略?是谁决定了输出要不要二次过滤?是谁在业务流程中加入了模型判断结果?是谁把模型回答作为产品官方说法对外发布的?你会发现,安全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链条的事。而链条最脆的地方,往往是在接入场景的那一环。
大模型的基座厂商,国外的 OpenAI、Anthropic、Google,或国内的字节跳动、深度求索、阿里巴巴,他们现在几乎都走的是“技术中立 + 平台责任”的思路。他们提供接口,提供默认策略,甚至还开源了一些审查模块,但他们不会告诉你怎么在你自己的业务中落地这些能力。原因很简单,每一个行业的监管尺度、内容敏感度、用户习惯都不一样。比如教育行业必须避免不良价值观的传播;金融行业要规避合规用语和投资误导;医疗行业对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要求极高;政务行业更是每一个用词都要慎之又慎……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治理能力

你会看到,在应用侧,公司不仅需要理解模型怎么训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业务里的安全逻辑。比如你在做智能客服,你可能得设定三类问题不回答、五类回答要加免责声明、十类关键词触发人工转接;你做的是 AI 代码生成工具,你可能得屏蔽高危函数、加入权限校验、设置文件系统沙箱……
这些策略,其实没有统一标准,它取决于你对业务的理解、对模型能力的评估,以及对风险的容忍边界。而且,最难的一点是模型能力和风险不是线性增长的,你做得越智能,越自然,它出错的方式也越隐蔽,越难察觉。
最初的 AI 可能只是语法错误,后来的 AI 可能是情绪倾向,再后来你发现它懂得顺着用户说话,那时候它犯错就不再是逻辑问题,而是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价值问题了。说到底,大模型不是会说话的数据库,它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智能系统。而我们这些构建它、使用它、管理它的人,就是它的环境变量。

一起构建安全系统的认知闭环

你不能只希望大模型是“有道德的”,你得把那些约束和善意写进它的输入、训练、对齐机制、交互流程和输出结构中。这门课,也正是从这样的视角出发,不仅讲攻击防御,不只讲合规机制,而是想和你一起,把大模型安全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去思考,不是哪个过滤器最强,也不是哪个漏洞最流行,而是怎么把你的业务风险,翻译成模型的运行边界?怎么把你的产品责任,拆解成技术机制和流程治理?怎么在现实业务中,落地一套不拖慢产品节奏、但又守得住底线的安全体系?
课程里我一共设计了四个模块,来循序渐进提升你的模型安全认知水平和实战落地能力。
启航篇,我们先来认识大模型安全的本质与价值,模型的运行机制,识别高频的风险类型,了解大模型安全架构逻辑。学完这个部分,你就能对大模型安全建设建立一个多维、系统的认识。
风险篇会针对大模型的高频风险,和你深入探讨“大模型被欺骗”(提示注入、上下文劫持、微调投毒等问题)“大模型被盗窃”(逆向攻击)“大模型说错话”(内容越界、隐私泄露)等诸多现实落地风险要如何判别和预防。我会从原理上解释这些攻击是如何发生的,还将配合典型案例展示风险发生的实际路径,帮你稳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防御篇我们在深入理解风险的基础上,将会掌握大模型安全的应对策略。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系统性设计手段构建大模型的“安全防线”。围绕“输入 - 处理 - 输出”这一工作流程,我们将介绍包括 Prompt 过滤、上下文权限隔离、内容输出拦截与标识、审计日志回溯等在内的核心机制,同时进一步引入如 RLHF(强化学习人类反馈)、宪法式 AI、红队测试、系统提示对齐等业界主流安全机制。
最后是企业篇,这个部分会将安全从“原理”与“机制”层面,进一步推进到“场景实践”的维度。不同场景的安全需求各不相同,对策设计也应有所侧重。我们将结合真实案例来加强自己的“安全落地工程”的实战能力。这一章精选了多个代表性的具体业务场景,让你掌握如何在具体产品(聊天类助手、编程类助手、教育、金融、医疗、政务等行业智能体)中实现“因地制宜”的模型安全控制。
这里我还梳理了一张知识导图,帮你直观了解大模型安全中的四大支柱。
大模型安全中的四大支柱
跟我学完这门课,你今后在面对最前面的那些困惑时,将不再只是感觉有问题,而是真的知道怎么应对。我将用接地气的语言、系统化的路径、实操性的案例,帮助你从认知混沌中跳出来,构建自己的安全设计思维。不是为了安全而安全,而是为了让你的 AI 产品真正落地——落得下去,守得住场,撑得起责任。
后面是这门课的职场小贴士,方便你快速了解学习这门课对从事哪些岗位有帮助,他们的前景又是怎么样的。
期待你加入课程一起学习,我还准备了 10 道题目的小测试,帮你快速评测你产品的安全分数,点击后面的链接就可以开始测试啦!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解释
  • 总结

1. 大模型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每一个开发者、产品人、技术负责人都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2. 大模型不应该被认定为是一个黑盒工具,它应该是一种“类智能系统”。 3. 需要建立起一整套可落地的安全思路、技术手段和架构策略,让安全原则在AI产品和平台设计中变成可执行的方案、可操作的流程。 4. 安全不是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一种动态治理能力。 5. 安全责任链条极其复杂,最脆弱的环节在接入场景的那一环。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大模型安全实战课》
新⼈⾸单¥59
立即购买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
大纲
固定大纲
安全不是黑科技,而是新基本功
不做“聪明的疯子”
谁来为“安全事故”买单
安全责任链,最脆的一环在哪?
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治理能力
一起构建安全系统的认知闭环
显示
设置
留言
收藏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
文章页面操作
MAC
windows
作用
esc
esc
退出沉浸式阅读
shift + f
f11
进入/退出沉浸式
command + ⬆️
home
滚动到页面顶部
command + ⬇️
end
滚动到页面底部
⬅️ (仅针对订阅)
⬅️ (仅针对订阅)
上一篇
➡️ (仅针对订阅)
➡️ (仅针对订阅)
下一篇
command + j
page up
向下滚动一屏
command + k
page down
向上滚动一屏
p
p
音频播放/暂停
j
j
向下滚动一点
k
k
向上滚动一点
空格
空格
向下滚动一屏
播放器操作
MAC
windows
作用
esc
esc
退出全屏
⬅️
⬅️
快退
➡️
➡️
快进
空格
空格
视频播放/暂停(视频全屏时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