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地业务建模
徐昊
Thoughtworks 中国区 CTO
24830 人已学习
新⼈⾸单¥68
登录后,你可以任选2讲全文学习
课程目录
已完结/共 32 讲
如何落地业务建模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03|我们要怎么理解领域驱动设计?

抽象能力和变革管理能力的挑战
统一语言难以实现
迭代试错效率不高
两关联一循环:业务与技术围绕着模型的协同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法
行为改变,需要变革管理去推动
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构成了协同的基础
你可能还不知道当你停止时,得到的是垃圾还是宝藏
知识消化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你不可能知道你将会在哪里停止
模型是对问题的抽象,没有对错,只有角度不同
关联模型与软件实现的困难
价值观体系
具有协同效应的工作方式
迭代式试错建模法
困难与挑战
知识消化
领域驱动设计与知识消化

该思维导图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你好,我是徐昊。今天我们来聊聊领域驱动设计中的提练知识的循环。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什么是统一语言,讲了它为什么是领域驱动设计的必要实践,以及为什么统一语言提供了一种更好的协同方式的可能性。
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强调了统一语言和它背后的领域模型,赋予了研发人员通过重构定义业务的能力。这是从技术方的角度来理解的统一语言。那么从业务方的角度来看,要如何利用统一语言去影响研发方呢
那就要谈到“两关联一循环”里的“一循环”了:提炼知识的循环。它是领域驱动设计的核心流程

将提炼知识的循环看作开发流程

上节课已经说过,提炼知识的循环大致是这样一个流程:
首先,通过统一语言讨论需求;
而后,发现模型中的缺失或者不恰当的概念,然后精炼模型,以反映业务的实际情况;
接着,对模型的修改会引发统一语言的改变,再以试验和头脑风暴的态度,使用新的语言以验证模型的准确。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模型与统一语言。示意图如下: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场景,会发现当模型中出现不恰当的概念时,提炼知识的循环就和重构(Refactoring)的过程有诸多相似之处:
发现坏味道(Bad Smells)以明确改进方向:头脑风暴与试验,通过统一语言描述需求,发现模型中存在不恰当不准确的概念;
尝试消除坏味道以改进目前状况:修改模型,提炼知识到模型中;
通过坏味道是否消失判断改进是否成功:提取统一语言,头脑风暴与试验,验证新的模型是否准确。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荧光笔
直线
曲线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英语
    • 中文简体
    • 中文繁体
    • 法语
    • 德语
    • 日语
    • 韩语
    • 俄语
    • 西班牙语
    • 阿拉伯语
  • 解释
  • 总结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个涉及建模法、协同工作方式和价值观的综合概念。其核心在于“知识消化”法,通过迭代式试错建模法和具有协同效应的工作方式来提炼知识。文章指出,领域驱动设计作为一种模型驱动的设计方法,强调模型应处在核心,同时强调业务与技术围绕着模型的协同。然而,文章也提到了领域驱动设计所面临的挑战,包括迭代试错效率不高、统一语言难以实现以及技术人员不愿意学习业务等问题。此外,文章还强调了知识消化法更适合敏捷团队,并指出领域驱动设计和知识消化法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框架性方法来使用。总的来说,领域驱动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方法,需要团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如何落地业务建模》
新⼈⾸单¥68
立即购买
登录 后留言

全部留言(23)

  • 最新
  • 精选
  • 赵晏龙
    置顶
    上一课我的回答基本都在这一课中得到了验证,看来我的理解和主流观点应该没有太大偏差,老师总结得还是更到位! 在大约9年多的学习和实践中(旧约实践,非常期待你的新约课程),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模型变更前后数据迁移成本较高,必须是人工迁移,并且生产环境无缝迁移基本不可能。 另外我自己做甲方的时候,模型都给他分析出来了,乙方不愿意配合实现模型(都告诉他其实我是在为他节约开发成本)。倒是做乙方的时候,甲方一般都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这种方式。 再有,建模真的很依赖于建模人员的抽象能力。你无法交给能力一般的开发人员去做。这种人才太少了,人才稀缺算是DDD的缺点么^_^

    作者回复: 可以练 慢慢就多了

    2021-07-01
    9
  • Jxin
    置顶
    关于内容: 只谈责权行动是难以维持的。责权利心法,责任权利利益必须匹配。 关不关心生产实现,对于业务方是一场无悬念的博弈。 关心了,成效很模糊,但累和困难很明确。因为我除了自己的业务还要学习开发定义的业务概念(学习/沟通成本),同时描述业务故事也得基于这些概念来沟通(约束),搞错了我还有责任。而好处也许能大大加快我后续功能的迭代,甚至像发现宝藏一样洞察新的方向,但是这些感觉很遥远,所以我对它估值很模糊; 不关心,风险模糊,轻松无责明确。因为我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业务,对于开发只需要提出我要什么,如果有问题也是开发的实现不符合或者达不到我的期望,这样工作就很单纯和轻松,便于专注业务做出更好的成绩。而风险就是软件质量差,后续迭代缓慢甚至改不动,越往后线上bug概率越高,这些就有点远了,所以它很模糊,毕竟我也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是我负责这块业务,为它付出成本贴现率很低。 如上,如果无法洞察业务方的利益点,并以利牵头,这样的博弈基本没有悬念。怎么办? 1.放大风险,强调系统异常带来的危害。幸幸苦苦干一年,一朝资损全年白干。 2.拉近价值,如果按这个方式配合,我们就给你开通排期绿色通道。 3.领导支持,拉领导拍案,并非以势压人,而是为他人搭建发挥的舞台。 课后题: 关联模型与软件实现我说两个难点: 1.代码模型透出。 2.模型变更与代码变更必须保证原子性。 YY处理: 1.代码模型透出: (1)提供接口依赖树查看能力(可以看出部分关联关系) (2)提供代码映射模型的能力。设置定义模型的注解,然后用注解标注代码,启动时基于注解生成对应的模型文档。 2.模型变更与代码变更必须保证原子性 (1)在CICD流水线创建实例时要求而外关联一个模型变更需求,必须由项目负责人CR模型文档确实同步了当前变更才能执行流水线。(在流程制度上加环节,且责任到人) (2)最理想的状态,代码既模型,模型既代码。web界面实施模型会直接生成代码,改动对应代码会直接反应到web界面的模型上。模型与代码自动联动。

    作者回复: 驱动变革的底线在于“这种做法有道理”。而难道在于制造紧迫感,紧迫感的制造是一种艺术

    2021-06-30
    5
    18
  • Oops!
    置顶
    看到关于权责的论述的部分时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疑问,就和让业务和技术双方都接受这个权责分配?很多时候,业务方只关心结果,其实没有意愿“享受”“影响软件实现”的权利,因此,就没有意愿承担相应的义务。本课后半程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推动业务方更主动地参与提炼知识的循环?” 。万事开头难,这个可能是架构师在推动DDD落地过程中首先可能所遇到的坎——如何有效的启动知识消化的循环?这块可能和DDD的核心关系不大,不过也希望老师能分享一下一些经验😀。

    作者回复: 7-9节 通过不同的建模方法 增加参与感

    2021-06-29
    3
    1
  • webmin
    某知识服务商有一道考验新人试题,请说说怎么解读《新华字典》。 如果采用总结提炼划重点方法,你说它的重点在哪儿?哪个字重要,哪个字不重要?它的结构是完全平铺的,没有重点。 但是从问题出发,看看一部字典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那角度就比较多了。 个人的一点浅见要从业务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来找出包含在其中的知识,感觉领域和问题是一体的两面。

    作者回复: nice

    2021-07-02
    18
  • Geek_39bdd5
    领域驱动设计,理解就是为了将具体的业务场景以及开发所要实现的代码结构,通过‘说人话’的方式进行呈现。如何‘说人话’(领域驱动设计),应该就是: 1、将业务场景通过‘完全穷举、相互独立’的方式列举出来; 2、将列举出的场景通过抽象的方式,将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展示; 输出第1、2点的内容后,不断与业务、技术一起进行探讨,保证正确且无遗漏, 最终得出的,就是我们的‘模型’。 不知道理解的是否对,请老师指教!

    作者回复: 并不需要穷举 是从具体到抽象

    2021-10-03
    3
  • 林铭铭
    看完这一讲,突然想起来之前做金融类系统,需求文档开头会把涉及的概念和术语定义出来,我觉得这个应该算是最初版本的统一语言。

    作者回复: 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

    2021-07-21
    2
  • Geek_ea8a4f
    怎么把实体合理分成多个聚合。判断实体属于一个聚合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回复: 根据上下文需要

    2021-07-08
    1
  • Todd BD
    请教一下老师 Ubiquitous language 和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作者回复: dsl不需要全体共识 只要靠近领域即可

    2021-07-06
    2
    1
  • 箭和方糖
    回答思考题,模型本身是与技术无关的,但软件实现是受限于技术选型的,因此有可能出现模型不能很好的用所选技术直接实现,或技术本身的最佳实践会给模型引入一些新的概念,进而丰富统一语言,如观察者,访问者等等可能业务方需要适应的概念。 解决方法,我觉得还是权衡吧,如果技术对模型的反馈是大家都能够理解并接受的,未尝不可;但如果模型无法直接实现,可以选用技术工具弥补不足,也许也可以使用。比如模型直接实现有性能问题,可以使用cache layer解决性能问题,从而保证模型的简洁和高效

    作者回复: cache layer不一定全能解决

    2021-06-29
    3
    1
  • garlic
    可能的困难:业务能力差,技术人员不懂业务。业务方能力差,可以请一些业务专家来支持;技术人员不了解业务,组织一些专题培训,多向业务人员请教,不一定所有技术人员都要很懂业务,但是核心技术人员一定要懂,否则大概率会出问题。我是做外包项目的,基本是二次开发,业务功能通过现有的系统或多个系统组合实现,项目中感觉不到模型的存在,我们的项目更依赖人员经验将业务需求转化为代码实现。我这个土豹子搬着小板凳来学习下(ノಥ益ಥ)

    作者回复: 可以尝试做模型提取

    2021-06-29
    1
收起评论
显示
设置
留言
23
收藏
沉浸
阅读
分享
手机端
快捷键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