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于航。
作为“应用篇”的最后一节课,我们来一起看看自 Wasm MVP 标准发布之后(2017 年 3 月)的这三年时间里,Wasm 还有哪些行进中的后续标准正在被设计和实现?这些标准将会分别影响整个 Wasm 生态的哪些组成部分?借助于这些新的标准,现有的 Wasm 应用能否被进一步得到优化?Wasm 这项技术能否被应用到更多、更广的领域中呢?相信在学习完这节课后,对于上面这些问题,你会有着进一步的感悟。
实际上,在我们之前课程里所讲到的那些 Wasm 案例,均是在现有 MVP 标准所提供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构建的。但 MVP 标准并不代表着 Wasm 的最终版本,相反,它正是标志着 Wasm 从枯燥的技术理论走向生产实践的一个起点。
MVP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的全称为“最小可行产品”,这个我们之前也提到过。既然是“最小可行产品”,那就意味着在这个版本中,包含有能够支持该产品正常使用的最少,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 Wasm 来说,便是我们之前在“核心原理”篇中介绍的那些内容。
那在这里,让我先来总结一下,Wasm 在 MVP 标准中都定义了哪些“功能”?
可编译目标
在本课程的第 03 讲中,我们曾介绍过,Wasm 实际上是一种新的 V-ISA 标准。“ISA” 我们都知道,翻译过来即“指令集架构”。同 X86、ARM 等其他常见的物理指令集架构类似,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诸如 C/C++ 等高级静态编程语言的代码,编译为对应这些 (V)ISA 的机器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