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 可观测性:Metrics、Logging、Tracing,让你的Go服务不再是黑盒(上)
TonyBai

你好,我是 Tony Bai。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已经为 Go 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地基”和“主体结构”。我们学习了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应用骨架,使其具备清晰的初始化流程、合理的组件编排和优雅的退出机制。我们还深入探讨了支撑应用运行的核心组件,包括如何进行灵活的配置管理、如何实现结构化的日志记录,以及在需要时如何设计可扩展的插件化架构。
可以说,我们的 Go 应用现在已经能够按照预期逻辑正确地“运转”起来了。但是,一个仅仅能“正确运转”的应用,距离能让我们在生产环境中安心运维、快速响应问题的服务,还缺少了非常关键的一环。想象一下,应用上线后:
我们如何知道它当前的健康状况如何?处理请求的速率是多少?响应延迟是否在可接受范围内?CPU 和内存等资源消耗是否正常?
当用户报告问题,或者某个功能表现异常时,我们如何才能快速定位到问题的具体环节或错误信息?
如果应用由多个微服务组成(或者即使是单体应用,其内部调用链路也可能很复杂),一个请求在系统中流转的完整路径是怎样的?性能瓶颈又潜藏在哪一步?
传统的、仅靠查看零散的应用日志或依赖基本的系统监控(如 top 命令看 CPU),在面对现代应用的复杂性和对高可用、高性能的要求时,已经显得捉襟见肘。我们需要一套更系统、更深入的方法来“观测”我们的应用——这就是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2000
笔记
复制
AI
- 深入了解
- 翻译
- 解释
- 总结

1. 可观测性是云原生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它强调对系统内部状态和行为的深刻洞察,与传统监控有所不同,需要更深层次的能力来主动探索和理解系统内部状态。 2. 可观测性的核心支柱包括Metrics(度量/指标)、Logging(日志)和Tracing(追踪/链路),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印证,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可观测性体系。 3. Metrics是可聚合的、数值型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反映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宏观状态、性能表现和变化趋势。 4. Logging是离散并带有精确时间戳的事件记录,包含了丰富的上下文信息,适合用于事后审计、错误排查和理解特定请求或业务流程的完整执行步骤。 5. Tracing记录单个请求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完整调用路径和耗时,提供了对请求的端到端视图,对于理解服务依赖关系、性能瓶颈分析和错误传播路径至关重要。 6. 构建完善的可观测性体系的目标包括快速故障检测与定位、性能瓶颈分析与优化、系统容量规划与资源管理、理解用户行为与业务趋势以及提升系统可靠性和开发者信心。 7. 可观测性的外部信号包括日志、指标、追踪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足够丰富、能够被灵活地查询和关联,从中找到答案。 8. 可观测性是云原生应用的重要保障,传统的监控方法往往不足以应对云原生应用的复杂性。 9. 云原生应用需要更深层次的、能够主动探索和理解系统内部状态的能力,这就是可观测性。 10. 可观测性使我们能够深入调试、诊断和理解复杂的、新兴的系统行为,是构建和运维高度动态、大规模分布式系统的坚实基础。
仅可试看部分内容,如需阅读全部内容,请付费购买文章所属专栏
《TonyBai · Go 语言进阶课》,新⼈⾸单¥59
《TonyBai · Go 语言进阶课》,新⼈⾸单¥59
立即购买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