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第 6 期我给你讲解了 RPC 远程调用的原理,简单回顾一下一个完整的 RPC 框架主要有三部分组成:通信框架、通信协议、序列化和反序列化格式。根据我的经验,想要开发一个完整的 RPC 框架,并且应用到线上生产环境,至少需要投入三个人力半年以上的时间。这对于大部分中小团队来说,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我建议还是选择开源的 RPC 框架比较合适。 那么业界应用比较广泛的开源 RPC 框架有哪些呢?
简单划分的话,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跟某种特定语言平台绑定的,另一类是与语言无关即跨语言平台的。
跟语言平台绑定的开源 RPC 框架主要有下面几种。
Dubbo:国内最早开源的 RPC 框架,由阿里巴巴公司开发并于 2011 年末对外开源,仅支持 Java 语言。
Motan:微博内部使用的 RPC 框架,于 2016 年对外开源,仅支持 Java 语言。
Tars:腾讯内部使用的 RPC 框架,于 2017 年对外开源,仅支持 C++ 语言。
Spring Cloud:国外 Pivotal 公司 2014 年对外开源的 RPC 框架,仅支持 Java 语言,最近几年生态发展得比较好,是比较火的 RPC 框架。
而跨语言平台的开源 RPC 框架主要有以下几种。
gRPC:Google 于 2015 年对外开源的跨语言 RPC 框架,支持常用的 C++、Java、Python、Go、Ruby、PHP、Android Java、Objective-C 等多种语言。
Thrift:最初是由 Facebook 开发的内部系统跨语言的 RPC 框架,2007 年贡献给了 Apache 基金,成为 Apache 开源项目之一,支持常用的 C++、Java、PHP、Python、Ruby、Erlang 等多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