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保障核心技术与实战
吴骏龙
前阿里巴巴本地生活P8高级专家
新⼈⾸单¥55
841 人已学习
课程目录
已更新 12 讲 / 共 17 讲
0/2登录后,你可以任选2讲全文学习。
开篇词 (1讲)
开篇词 | 互联网时代,人人肩负容量保障的职责
免费
基础篇 (4讲)
01 | 容量保障的目标:容量保障的目标是什么?该如何度量?
02 | 容量测试与验证:怎样科学实施容量测试?
03 | 容量指标分析经典5问:响应时间真的是越短越好吗?
04 | 容量治理的三板斧:扩容、限流与降级
进阶篇 (7讲)
05 | 全链路压测:系统整体容量保障的“核武器”(上)
06 | 全链路压测:系统整体容量保障的“核武器”(下)
07 | 工具进化:如何实现一个分布式压测平台
08 | 容量预测(上):第三只眼,通过AI预测服务容量瓶颈
09 | 容量预测(下):为不同服务“画像”,提升容量预测准确性
10 | 浅谈排队论:数学之美,通过建模计算容量
11 | 与时俱进:云原生下的容量保障新趋势
容量保障核心技术与实战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11 | 与时俱进:云原生下的容量保障新趋势

吴骏龙 2021-06-04
你好,我是吴骏龙。今天,我将与你共同领略在云原生时代下,容量保障有哪些前沿实践与应用。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听说过“云原生”这个词,我先来聊一聊云原生的发展历程吧。2013 年春,Docker 技术的正式开源揭开了云计算的序幕,并迅速席卷全球,同年,Pivotal 公司的 Matt Stine 首次提出了云原生(Cloud Native)的概念,至今其实也不到 10 年的时间。
云原生还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的解读也都各不相同,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给出的,摘要如下。
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这些技术能够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云原生技术使工程师能够轻松地对系统作出频繁和可预测的重大变更。
这个定义中的术语比较多,用我的话来提炼,云原生其实就是云(Cloud)和原生(Native)的结合。Cloud 表示应用服务是部署在云上的,而不是传统的机房;Native 表示服务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云的各项特性所设计的,两者结合起来,目的是最大化的发挥云的价值。
确认放弃笔记?
放弃后所记笔记将不保留。
新功能上线,你的历史笔记已初始化为私密笔记,是否一键批量公开?
批量公开的笔记不会为你同步至部落
公开
同步至部落
取消
完成
0/1000字
划线
笔记
复制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该试读文章来自付费专栏《容量保障核心技术与实战》,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订阅文章所属专栏新⼈⾸单¥55
立即订阅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

由作者筛选后的优质留言将会公开显示,欢迎踊跃留言。
收起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