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吴骏龙。今天,我将与你共同领略在云原生时代下,容量保障有哪些前沿实践与应用。
不知道你之前是否听说过“云原生”这个词,我先来聊一聊云原生的发展历程吧。2013 年春,Docker 技术的正式开源揭开了云计算的序幕,并迅速席卷全球,同年,Pivotal 公司的 Matt Stine 首次提出了云原生(Cloud Native)的概念,至今其实也不到 10 年的时间。
云原生还没有标准的定义,每个人的解读也都各不相同,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给出的,摘要如下。
云原生技术有利于各组织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新型动态环境中,构建和运行可弹性扩展的应用。云原生的代表技术包括容器、服务网格、微服务、不可变基础设施和声明式 API。这些技术能够构建容错性好、易于管理和便于观察的松耦合系统。结合可靠的自动化手段,云原生技术使工程师能够轻松地对系统作出频繁和可预测的重大变更。
这个定义中的术语比较多,用我的话来提炼,云原生其实就是云(Cloud)和原生(Native)的结合。Cloud 表示应用服务是部署在云上的,而不是传统的机房;Native 表示服务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云的各项特性所设计的,两者结合起来,目的是最大化的发挥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