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讲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说有一座塔,塔门口有两尊石狮子。
如果有人登塔,那么进塔之前他固然是会看到这个狮子的,往上走,正好到塔后,石狮子就没有了,于是这个人说“就我一楼之所见,没有狮子”;绕到前面,一看,石狮子好好地在那儿,于是这个人又说“于我所见,有狮子”。如此行至二楼,他又会说“没有狮子”,而后又否定说“真真切切是有狮子在的”。
对于旁人来说:只听这个人讲“有,或没有”狮子,会知道他在几楼吗?又或者说,就算知道这个人在几楼,又能知道他说“有,或没有”狮子,是综览事实之所见,还是未见事实全貌时的一时所言?你其实并不知道。
我们只是要么相信了对方所在的高度,要么认可了对方所言的真假。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其实无从判断:那个人说的是不是对的,又或者他说的,究竟是在几层楼上看见的石狮子。
每一层可见的狮子,都是相同的狮子;但每一次的所见,却不相同。同样是真理,在初学者和大师的口中说出来,尽管字面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却包含着不同高度的理解。所谓大师,也不过是先行者,只是他处在的楼层,决定了他看得见下面所有的层次上的真相,也辨得清每一层所见的石狮子的样子。
所以,所谓“懂”,其实说的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状态:知道自己所在之位置的,才是真的懂;知道自己所见之局限的,才是真的懂;知道自己所向之湮远的,才是真的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