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端存储实战课
李玥
京东零售计算存储平台部资深架构师
立即订阅
4563 人已学习
课程目录
已完结 28 讲
0/4登录后,你可以任选4讲全文学习。
课前必读 (2讲)
开篇词 | 从今天起,换种方式学存储
免费
课前加餐 | 电商系统是如何设计的?
创业篇 (7讲)
01 | 创建和更新订单时,如何保证数据准确无误?
02 | 流量大、数据多的商品详情页系统该如何设计?
03 | 复杂而又重要的购物车系统,应该如何设计?
04 | 事务:账户余额总是对不上账,怎么办?
05 | 分布式事务:如何保证多个系统间的数据是一致的?
06 | 如何用Elasticsearch构建商品搜索系统?
07|MySQL HA:如何将“删库跑路”的损失降到最低?
高速增长篇 (7讲)
08 | 一个几乎每个系统必踩的坑儿:访问数据库超时
09 | 怎么能避免写出慢SQL?
10 | 走进黑盒:SQL是如何在数据库中执行的?
11 | MySQL如何应对高并发(一):使用缓存保护MySQL
12 | MySQL如何应对高并发(二):读写分离
13 | MySQL主从数据库同步是如何实现的?
14 | 订单数据越来越多,数据库越来越慢该怎么办?
海量数据篇 (10讲)
15 | MySQL存储海量数据的最后一招:分库分表
16 | 用Redis构建缓存集群的最佳实践有哪些?
17 | 大厂都是怎么做MySQL to Redis同步的?
18 | 分布式存储:你知道对象存储是如何保存图片文件的吗?
19 | 跨系统实时同步数据,分布式事务是唯一的解决方案吗?
20 | 如何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安全地更换数据库?
21 | 类似“点击流”这样的海量数据应该如何存储?
22 | 面对海量数据,如何才能查得更快?
23 | MySQL经常遇到的高可用、分片问题,NewSQL是如何解决的?
24 | RocksDB:不丢数据的高性能KV存储
结课测试 (1讲)
结课测试 | 后端存储,100分试卷等你来挑战
结束语 (1讲)
结束语 | 把奋斗当习惯
后端存储实战课
15
15
1.0x
00:00/00:00
登录|注册

结束语 | 把奋斗当习惯

李玥 2020-04-25
你好,我是李玥。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这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讲,我想跟你聊聊我对个人技术成长的感悟。
程序员是一个特别依赖个人技术能力的职业,不同的程序员之间,技术能力的差别也非常大。一个大神程序员的产出,可以抵得上好几个普通程序员。一个技术差还自以为是的程序员,他的产出更是能抵得上几十个程序员,不过这个产出是负的。所谓一人写 Bug,大家加班来找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相应的,程序员的收入差距也非常大,从年入几万到几百万的都有。同样是应届生,从 CRUD(增删改查)开始做起,几年之后有些人还在“CRUD”,只是更熟练了而已。而有的人技术成长得非常快,职位和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
为什么有些人的技术能快速成长?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每个人的天赋、工作经历、选择甚至于运气都是影响因素。但除此之外,还是会有一些方法和经验,可以为你的技术成长提速。

把奋斗当成习惯

技术的原始积累,是个人技术能力的基础。这个“积累”主要指的是,你要有足够多的技术经历,这里面包括你读过的书、写过的代码、做过的项目、解决过的 Bug、用过的框架、踩过的坑儿以及遇到的各种线上问题,等等。
为什么说技术积累这么重要呢?没有技术积累我直接去学习技术原理,去刷题,通过这些手段去提升技术不行么?
取消
完成
0/1000字
划线
笔记
复制
© 版权归极客邦科技所有,未经许可不得传播售卖。 页面已增加防盗追踪,如有侵权极客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该试读文章来自付费专栏《后端存储实战课》,如需阅读全部文章,
请订阅文章所属专栏。
立即订阅
登录 后留言

精选留言(47)

  • 每天晒白牙
    这篇结束语让我收获很多,谢谢老师
    2020-04-25
    17
  • kyll
    受益匪浅, 自从来了极客时间, 我都不敢说自己学过计算机。
    基础和细节都是魔鬼。在写了N年代码后,从计算机组成原理开始补课了。
    2020-04-28
    2
    7
  • Middleware
    把奋斗当习惯,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对不起工资😂
    2020-04-25
    7
  • 每天晒白牙
    很多人都觉得自自己做的事儿已经对得起工资了,不愿多做,甚至有了"面向RMB编程"这种调侃,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想?

    老师说要做到技术技术积累唯有多写代码,多做项目。做法比较简单,但思维的障碍却是拦路虎。大家都是普通人,难免去计较得失,就是这样才限制了自己的成长。

    老师说很关键的一点是获得内心的认同,怎么做到?

    要在内心做一个转变:

    "从凭什么要我做?" 到 "愿意主动去多做事儿",再到"把奋斗当做习惯"

    对我很受启发的就是后面这句话,其实就是主动去做,多做。

    我的领导之前分享过一个观点,大意是如果你能站在他的位置思考问题,那么以后你就很可能取代他的位置。

    两者虽不同,但觉得还有些相通

    我身边的同事有很多都是比较主动型的,他们会主动去做一些事儿,而不仅限于产品提出的业务需求,在多做事儿的同时,成长也可想而知了
    2020-04-25
    5
  • Alan
    谢谢老师,让我学习了很多。江湖再见👋
    2020-04-25
    3
  • Jxin
    1.看了几十个专栏,栏主的这个结束语算得上佳作了。也不是说其他栏主的不好,主要其他栏主的结束语都落在感谢和技术展望上。而栏主的这段肺腑之言,无疑是故清流。

    2.内心的抵触是个拦路虎,这个确实是个问题。所幸我好像没有过这个纠结。主动去做有意义的事,这一直都是一个习惯。不过,技术变化快,公司环境又往往比较慢,除了埋头奋斗,选择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

    3.我曾用近一年的下班时间,重构了项目过半的代码。有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这个事情吃力不讨好,价值也不好说,毕竟我重构的部分代码可能还是垃圾甚至更糟糕。但仅是“我写过的代码就是我的名片”这么一个追求,我坚持去做了这么一件事,并且这一年学习的重心也落在了编码规范,面向对象,设计原则,设计模式,领域驱动,接口测试,整洁架构等等的书籍上(知行合一,很多事都需要,写代码尤其需要)。结果就是现在写代码思路很清晰,慢慢可以做较为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而且看设计和代码质量好的开源项目也很顺(看差的就骂骂咧咧了。。)。讲心里话,这个成长我很满意。但还是被定义为“技术能力不够”。倒也没啥好抱怨,但这也提醒了我一点。长线收益和短线收益要管理好,打基础功重要,但齐备深入的技术栈也重要,特别在所处环境一般时,短线收益可能更重要。

    4.奋斗是必须的,但根据现状调整路线,可以更顺心,也可能事半功倍。感谢栏主分享,共勉。

    作者回复: 确实选择和努力同样重要。低头奋斗,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世界的变化,你会发现更好的选择。

    2020-06-02
    2
  • 张飞洪
    对任劳任怨要看年龄和阶段,还要看是否是枯燥的重复,不能做无助与自己进步的累砖头吧?
    2020-06-16
    1
    1
  • 丁丁历险记
    每天尽力的工作,赚取的时间摸鱼做死,成熟后反馈到生产上来
    2020-05-22
    1
  • 阿斯蒂芬
    “思考沉淀”,读起来多简单的四个字,实践起来却是不易。前期看着还有一堆堆的这个那个知识、技术、框架不懂,总想着不停去快速学习,越学越焦虑,反而成了一个“恶性焦虑循环”。
    老师苦口婆心安利“停下来”,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特别是对于基础的“技术本质”知识,一定要舍得花时间去啃,能啃多透啃多透,能多几遍就多几遍,所谓常读常新,学过的知识不一定就没有重新学习的价值,重复总结,提炼,思考,才能达到“知识体系”
    所谓的”技术捷径“,我想可能并不是捷径,而是一种方法论,核心就是坚持,带着”内心认同“的坚持。
    谨以此留言再次告诫自己,警惕”无用的焦虑“,多”沉淀“。
    也感谢老师的精品专栏。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与思而毁于随。与君共勉。

    作者回复: 是这样的,战略思考永远是高于战术的运用。

    2020-05-19
    1
  • QQ怪
    老师受教了,感激!

    作者回复: 希望这门课程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0-05-14
    1
  • aoe
    高并发、大数据下性能调优的时候,才感觉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
    2020-05-06
    1
  • Jackey
    老师这结束语走心了
    2020-05-03
    1
  • carol
    虽然课程还没有看完,但是看到老师的【把奋斗当成习惯】,这句有一些共鸣了,我从18年开始树立了【把学习当成习惯】的slogan,几乎每天都会花上那么一至两个小时用来学习,并没有觉得痛苦,但是越学越觉得焦虑,抬头一看我屮,还有这么多东西是我所不知道的。甩了甩一头乌黑而茂密的秀发,赶紧记下来继续学吧!早晚我会有所收获的
    2020-04-26
    1
  • Forr
    非常赞同老师观点,停下来,去思考沉淀,让点成势,构建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技术成长的捷径。我对技术成长的捷径的理解是通过思考总结可以减少实践次数,当弄透彻一项技术,类似的技术也就更易理解,试错成本大大地降低了
    2020-04-26
    1
  • 一步
    思考沉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过程真的是辛苦的
    2020-04-25
    1
  • ¾阳光
    收获蛮多的。
    2020-07-04
  • Wallace Pang
    结束语写的太好了,感同身受
    2020-06-21
  • VincentJiang
    受益匪浅

    作者回复: 感谢!

    2020-06-09
  • 这个专栏一路跟了下来,每一篇都认真地读了,还有很多反复看了好几篇,收获颇多。感谢老师的用心,期待新的课程。

    作者回复: 感谢,希望我的课程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0-06-06
  • Randy Liu
    结束语 写的都是知心共鸣之言,感谢老师肺腑与用心良苦。

    作者回复: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2020-05-31
收起评论
47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