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失败都是系统的失败,这是一个比较粗的负向反馈圈,把它想象成一个♻圈:
打折 —> 吸引到的是低消费力用户 —> 低消费力只在打折时购买 —> 广告投入和补贴越来越高 —> 资金进一步短缺 。
直发 —> 用户体验差 —> 高消费力用户流失 —> 进一步降低整体留存,降低原本的固定收入 ,得罪供应商 。 这跟老师之前说到的:新旧用户分类,鲶鱼和鲸鱼,是能连接上的。
2/ 杜鲁应用了生命周期营销策略,即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这个说着很简单,但是可以各种分类,分层,太妙了。
由于这个案例太精彩了,我来贡献一个信息增量:寺库的数据化营销。虽不如 Karmaloop 这么精彩(因为没有详细的报道),但更适合中国落地。
寺库是一个初创期公司,不像Karmaloop积累了10年的用户消费数据,寺库只能求助外力。这个阶段的北极星指标应该是“找到正确的奢侈品用户/潜在用户,并促使他们完成第一单订单。” 具体:
1. 兴趣人群 ≠ 购买人群。一个是非常喜欢奢侈品的女大学生,一个是可能把买奢侈品当做买日用品的用户。你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其实是兴趣人群,但是他们对收入的贡献占比极其低。
2. 1000个人里,只有8个是奢侈品的真正购买者,那么,去哪里找高端消费人群?通过各大平台做底层数据匹配。
(在微博发现,高端用户的3大特征:“不评论、不转发、不点赞”。然后看在寺库家买过东西的人,他关注的明星帐号是谁。第一被关注的是郭德纲。哈哈)
3. 根据腾讯数据,分出4类人群:精致猪猪女孩、潮酷型男、中产阶级、财富新贵。针对不同人群,通过平台look-like, 找到精准性和效果的平衡。
4. 也根据这些用户各自特征,找到各种跨界、话题合作机会,促进下单。
这个案例不完整,但可以借鉴的最大思路:
1. 你想象自己目标客户的特征,往往不是真实的。获客的基础是了解客户。
2. 在获客阶段,目标客户 + 潜在目标客户,可以一起打。找到精准和效果的平衡是关键。
展开
作者回复: 这个补充好棒,希望更多同学看到,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