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还是应该越对越好,这里可能理解不一样。还是B站举例,B站现在的用户数及日活,确实都是把盘子做大之后的产物,而不是以前的纯二次元视频网站定位;但是另一个角度,B站用户仍然是不同于一般视频网站比如优酷爱奇艺或者抖音快手,B站的用户更年轻,且泛二次元,与他最初的定位仍然是有强联系的,而且新加入的各种内容也在原住民的需求范围内。
另一方面,确实现在要再出一个B站都难,更别说再出一个优酷这种量级的,所以还是要找准一个垂直领域,挖出这个领域用户的需求,如果盘子不够大,就继续深挖其他需求,在保持原用户粘性的同时吸引新用户进入。
不知道老师能不能够针对这点多谈谈自己的想法呢?包括上一讲里面有人提到的主流人群与特殊人群需求的矛盾....对于量和精准之间的权衡,还是好难把握。
(PS,我最近常常在想,我们国家在发展初期也是走的量的路线,量变引起的质变,这便是市场的规律,再看以前日本的唐吉可德,现在的拼多多之类的崛起,都是抓住了量。我可以说他们也是抓对了用户,本身定位便是低消费人群。但是其实这里是有辩解的意思的,因为与其说抓对了用户,不如说最初看的就是哪里用户多,就去针对他们打造产品,思路是不一样的。所以,是不是先抓大体量用户需求,在需求基础上思考北极星与产品,比先确定北极星,再划定用户人群,更容易在中国市场上活下去,特别是针对那些从0到1的公司?)
展开
作者回复: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北极星指标一般也是做量,但是想做量必须先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因为特定群体和大众群体的需求往往截然不同。但是好在中国市场足够大,即便是“特定”群体的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所以这里面其实也是在找一个平衡,即找“相对小众”的人群,争取把量做到最大。记住这个小众只是相对的,他的量依然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