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客不落🐒
2019-04-12
1.我会在权限允许的范围内,时不时的到处翻翻 ftp、内部 wiki 等资源,星星点点构建全貌(业务、技术、团队);
2.梳理系统数据流。去年很火的电视剧「大江大河」里,宋运辉初入职场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鉴:先走通全部流程,有个全貌,利用图书馆、师傅等资源再自己动手各个击破并绘制流程图,最终实践检验认知以技术说话融入团队。
「他就每天只要天气晴朗,绕着设备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地跑。一个星期下来,全部流程走通;两个星期不到,原理搞通,仪表能读,普通故障能应付;第三星期开始,他可以开出维修单,但得给师父过目;第四星期起,谁有事请假他可以顶上,坐到仪表盘前抄表看动态做操作。师父说他学得很快。
第四星期起,没人可以让他顶替时候,他在仪表室后面支起绘图板。先画出工艺流程图,经现场核对无误,又让师父审核后,开始按部就班地根据液体走向,测绘所有设备的零件图、装配图、管段图等。这工作最先做的时候异常艰难,首先是绘图不熟练,很多小毛病,尤其是遇到非标零件,还得到机修工段测绘,一天有时都绘不成一个小小非标件。如果车间技术档案室有图纸还好,可以对照着翻画,可档案室里的图纸残缺不全,前后混乱,想找资料,先得整理资料。资料室中年女管理员乐得有个懂事的孩子来帮她整理,索性暗暗配把钥匙给宋运辉,要是她下班不在的时候,让宋运辉自己偷偷进来关上门寻找资料。
机修工段的人本来挺烦这个宋运辉,说他一来维修单子多得像雪片,支得他们团团转,有人还趁宋运辉上班时候冲进控制室指桑骂槐,被寻建祥骂了回去,差点还打起来。但后来集中一段维修高峰后,维修单子又少了下去,上面还表扬跑冒滴漏少很多,一工段和机修工段各加一次月奖,可见设备性能好转。再以后遇到维修,他们不能确定要用什么零件,打个内线电话给控制室问宋运辉,一问就清楚。双方关系渐渐变得铁起来。基层有时候很简单,只要拿得出技术,别人就服。 」
展开
作者回复: 非常赞的补充!
20
Kǎfκã²⁰²⁰
2019-04-12
有朋友正在转型,从乙方商业化产品的交付经理转向新公司的产品经理。原本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遇到了巨大挑战。以前只需依据已有产品的功能出解决方案,能做就能做,不能实现就是不能实现,到某个时间交付什么功能很明确,考核是以交付签字为准。现在需要面对各方需求,自己想明白用户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最终要交付的价值是什么,没有一个实体的谁来签字,只有不断地迭代。
借鉴领域驱动设计,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简单描述的话,是一个点、一个圈再加一个箭头线,是不是有点像丘比特?
一个点,指的是用户核心价值。这是最关键的一条,基本上只能靠自己想明白。想,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苦思冥想,可以是已有的领域经验,可以从书本中学习,可以是大家的各种吐槽,可以是自己从旁边观察用户的实践,还可以是自己变身为用户的实践。有些人会纠结点想的对不对,迟迟不敢动手。其实一开始想得对不对不是那么重要,关键是要有这点,然后快速到市场上验证,根据反馈再调整。
一个圈,指的是围绕核心价值划出的范围,即领域驱动设计中的限界上下文。产品经理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各种人都会给你提需求,只要他们觉得和你有关,还时不时来问什么时候可以实现。需求轰炸之下很容易焦虑,不光自己焦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会焦虑。依据核心价值,框出需求范围,在和各方交流过程中可以有一种确定性,减少焦虑,利于行动。大家(不光是研发团队,也包括其他需求方)就能明白,哪些和当前核心价值密切相关我们优先考虑;哪些与核心价值有关但它不在我们的范围内,属于其他团队需要他们协助;哪些有关系,但目前没想清楚价值大不大并且代价可能很高建议先搁置。范围不是一成不变,它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动,所以我们不要追求固定,只要保证在某个时间段内,大家一致认同即可。
一个箭头,指的是实现路径,箭头指向核心目标(核心价值)。目标(核心价值)和范围描绘的是终极,而从现实到终极还有很多路要走,可能的路径还有很多条。我们需要琢磨怎么走更稳当,怎么走代价比较低,路上关键的里程碑是什么。路径对不对其次,重要的是思考过程,可以把关键点需要交付的价值、需要支持的资源等等梳理清楚。
以上
展开
作者回复: 多谢补充,非常好的思考!
9
0bug
2019-04-12
了解业务这一步是最难的,要么需要有人给讲,一般都没那么多时间,要么有详细的文档,一般文档都是零碎化的。
作者回复: 让人讲是最容易的,大部分人没那么忙。
1
5
高阳路人
2019-04-13
昨天看的这篇文章,今天看《架构整洁之道》,第21章也讲到,团队新成员应该先了解系统用例,而非技术细节和交付方式。互相对应上了。
作者回复: 合理的东西是相通的
3
旭东
2019-04-12
产品文档缺失,文档缺失,代码日志也没有,更不说单元测试没有。代码结构混乱,到处都有相同业务的特殊逻辑。原始架构依稀可见但早已面目全非。
更要命的事产品经理离职,剩下一些只言片语的PRD。和其他兄弟部门的对接报文,只能扣代码😂
解决:1.先加日志和性能监控
2.整理流程图(参考代码,PRD以及仅有的几个元老同事口述)
3.适度重构
4.重写系统。搞清业务边界,有序整理分类合并业务入口,优化程序处理流程以及性能。
在此过程还在接新需求
展开
3
风翱
2019-04-14
三年前入职新公司的时候,本来认为是一个小问题,让对应的开发人员看一下代码是怎么处理逻辑就可以了?结果他们回答说不知道,那时还有点生气的说,这个你帮我看一下代码不就可以了嘛!后面才知道他们是属于前端的开发人员(C#)调用了是另外一位副总的服务端接口(C#)。
2
毅
2019-04-13
我曾服务于一家影像设备的产品型公司,入职时还在初创阶段,产品尚未投入市场,而我之前的公司则是以信息化软件项目交付为主。最大的不同在于业务上从确定性转向不确定性(后者不但要提供竞争对手的通用功能还要主动探索新特性),另一个是业务的实现方式从重交付转向重设计,设计对产品维护与升级相当重要,这是之前未曾切身体会到的。
课程中先业务后技术的路径我非常赞同,入职新公司时有全局观,做有心人能加快脱颖而出的速度,从我个人经历来说,如果能更早更快的与一线用户打成一片效果会更好,有机会的话程序员不要局限在自己一亩三分地和职能藩篱,多主动出击,以免一旦做起来脱离有效需求陷入技术细节,增加内部沟通成本和外部发布时间成本。
2
ownraul
2019-04-17
个人经验是入职到新公司, 一定是先从业务着手, 先从整体架构着手开始, 除非是非常偏重技术的那种公司
一开始可能会分配一些比较简单具体的Task, 正好也是熟悉系统的一个方式, 但是从业务和整体架构着手, 会使得理解这个Task更加容易一些
捞鱼的搬砖奇
2019-04-12
融入同事吧,需要点时间积累
Lyam📵
2019-04-12
曾有机会负责编写开发团队的“入职须知”,帮助新成员一步步快速进入状态。但一直在“关注点顺序”、“是否还有遗漏”、“哪些信息不急于传递”等问题上纠结。本文是比较全面了!
我们在线,来聊聊吧
✕
您好,当前有专业客服人员在线,让我们来帮助您吧。
我们在线,来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