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挖掘客户真实需求这事,属于典型的知易行难,做好确实不容易。
AB测试如果配合数据分析,会效果更好。用户反馈可能会说谎,数据不会:)
赞,分析很到位👍
作者回复: 👏如果你能总结成思维导图那再好不过了,无论对你自己,还是分享出来对其他人,都很有帮助
作者回复: 👍很好的反思。
极客时间的音频,确实是使用场景确定的,有时候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对着电脑屏幕,比如在路上、在开车。
作者回复: 大家目标不一致很正常的,合作,就是要寻找共同的目标,找到折中的解决方案。
举个相似的例子:
我们程序有些功能是通过Http Header的值来控制开启的,某个功能默认是不开启的。
前几天我们测试的同事希望开发能打开这个功能,不需要设置Http Header。开发的同事就不愿意了,因为改了后可能还会影响其他组使用,另外过些天他们测完,估计还得改回去。
所以我问了一下测试,原来他们的测试工具不支持设置http header。也就是他如果能通过其他方式测试也是OK的,并不需要修改默认行为,于是建议开发增加支持通过url参数开启功能的方式,对测试来说达到目的,对开发来说改动也不大,也不影响其他组和后续的维护。
这个例子不一定和你的情况一样,只是作为一个参考,这样下次你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下有没有折中的方案。
作者回复: 这是个好问题。理论上来说,需求分析是产品经理的事,但不意味着程序员不需要懂。
具体我在下一篇《19 | 作为程序员,你应该有产品意识》有详细解释,为什么开发也应该懂一些需求分析的知识。
作者回复: 没需求当然不能开工,需求是项目的源头。
没想清楚就开工,然后边做边改也是软件项目一大特色。
不过没有想清楚的需求,第一版最好快猛糙快速原型式开发,另外聚焦核心需求,否则后期变更太痛苦。
作者回复: 是的,很多时候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得先给他看到一个东西,然后他再会想到更多的需求。
但是如果被用户牵着鼻子走成本就太高了,所以要分析需求,要做原型设计低成本的确认需求。
分析的挺好,音频就是契合用户的各种特殊使用场景的需求。
作者回复: 1. 成本是相对的,需要在成本和满足需求之间寻找平衡。这就好比手机从几百到上万都有,能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游乐场和秋千的差别主要也在于成本的差异。
2. 产品需求也叫产品设计,应该不矛盾
3. 分析隐性需求可参考文中“挖掘真实需求”
4. 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也是要先了解清楚用户的需求,在根据需求去寻找可能解决方案以及可行性
5. 立项一般是在对需求了解,并做完可行性研究觉得可行之后再立项
6. 似乎没有产品工程师,只有产品设计师。需求分析师一般是去了解业务,了解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把专业的需求翻译的让产品设计能理解;产品设计师基于理解的需求设计出来相应的解决方案。
举例来说,建筑行业软件的需求分析师需要懂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能明白建筑行业的专业术语,同时也要懂一些产品设计和软件开发,他们要把建筑行业的专业需求提取成软件中可行的需求,描述成产品设计师、软件工程师能理解的语言。
作者回复: 提出解决方案阶段,产品经理、程序员和测试一起参与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协助提出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估算工作量,避免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者成本过高的需求。
解决方案写的文档是从客户的需求角度,提出要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客户说想要一个交通工具帮助通行。
产品经理写的文档是从设计的角度,提出如何解决问题,比如说设计一个马车。
程序员则是对方案进行具体实施,比如建造马车。
作者回复: 抱歉,暂时没有其他形式的文字材料
作者回复: 不建议你把需求分析和UML放一起理解,UML是一种用来做设计时的手段,是偏向对已经设计好的产品需求进行建模分析的。
收集需求通常是指的用户原始需求,产品经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处理才能变成最终的产品需求。
用例模型一般是针对已经设计好的产品需求,对用例进行建模。
原型设计只是对产品设计的一种有效手段,但也不是唯一的手段,比如有的程序员,自己在脑子里就能构建出产品的模型,然后代码实现,都不需要借助原型。
作者回复: 建议参考我后面需求变更那一章的策略,比如可以提升客户变更的成本,或者降低响应变更的成本。
另外可以把客户提前确认,在半成品的时候确认时提出的小修改相对容易加进去,正式发布了问题也会少一点。
作者回复: 你说的对,这两个环节是有关联的,所以我在文章的图片是用的环形表示,因为整个过程是迭代进行的,评估后提出方案验证,验证后修改再评估。
作者回复: 👍是的,音频主要还是结合用户使用场景的。
总结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回复: 1. 多练练就好了,刚开始肯定吃力,多看看就越来越熟了。
2. 如果不是上学不需要。但是英语不好确实限制很多,比如不便于工作上的交流。
作者回复: 👍是的,其实主要和文章中的知识点“使用场景”相关的。
作者回复: 你可以尝试从用户场景角度再考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