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q yang
    2022-03-19
    关于风险。我觉得二战隆美尔的战法看到超多的启示。 1.不切实际的目标,还没开始,一切都完了。 2.资源耗竭的风险,最终的的覆灭,就是别人还可以继续,但是自己却到了离场的时候。没有了筹码,所有的计算,忍耐,勇气,又退回梦想或是泡沫。 3. 战力部署是否是最犀利的。这是关于边际效用的故事。 4. 自己的主观认知是否完全符合实时全局胜率。《人工智能 一种现代的方法》中的数学模型已经表明,任何认知偏差都存在一个净亏损。有时候可以把别人带进自己的故事和逻辑走。但是对于头脑清醒的对手,这是行不通的。但我们人类也不可能在一切可能维度沿着博弈均衡点推进。人类的努力是有粒度的。任何大小的动作都存在理论上的净亏损,对手如果不能确认新事实,就无法确认这个新收益。 5. 至于人性,长期则遵守进化保留理论。一个机构部件,在一系列反脆弱刺激后,性能会被调试。挑战、成长和回报是人才真正关心的。参考 维珍集团 理查德·布兰森 和 steve jobs 的观点。物种的适应性是极强地,有的可以成为蚂蚁,有的是狮子,有的是和人类一样聪明地躲猫猫但是靠盗窃生存的老鼠。他们在世界中都有对应的影子,但是情境强度决定了认知和行为模式该是保留,改变或是放弃
    展开

    作者回复: “关于风险。我觉得二战隆美尔的战法看到超多的启示。” 精辟! 我也喜欢看战争史。 历史上很多名将隆美尔,包括西方人推崇的战略家汉尼拔, 都是一样。 这些例子回答了一些前面不少人问的问题, 就是如果老大不靠谱怎么办? 总结下来其实一句话: 投胎是个技术活 :)

    
    12
  • 陈桐
    2022-03-22
    有种不疾而速,无为而治味道 郭老师有种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 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当年,男主角对知识和信息掌握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能没有他的主管高。 直接提出相反意见,意味被打标签,公司认识到错误,但是老板或决策者也是人,很难面对当年说自己错的人,除非公司非你不可。 赢在实事求是,输在人情世故

    作者回复: 我自己的感觉每个人必须频繁切换视角, 包括用上帝的视角看自己和周围的人。

    
    6
  • peter
    2022-03-16
    请教郭老师几个问题啊: Q1:写项目设计文档时,要分风险、可行性两个章节吗? 针对一个项目写设计文档时,如果该文档需要包含可行性和风险两部分。 是分成两个并列的章节吗?还是在可行性章节中包含风险内容? Q2:项目失败后,架构师一般会受什么影响? 降薪?不能晋升?失去信任? Q3:架构师需要写代码吗?

    作者回复: Q1: 我之前其实写文档,亚马逊6页纸风格,风险就是一个重大风险的列表, 一个大风险一行字而已, 有必要在附件里面说明。 可行性部分相对比较长, 要有一些数字的证据。 一般是几段话, 外加一个宏观的架构图。 Q2:一般还是有影响的。 主要是体现在获取新的大项目的机会上。 Q3: 要的, 要不然你不知道啥东西好用。

    共 2 条评论
    6
  • spark
    2022-03-15
    郭老师,take away~~~ 这篇有点难,从递归和分治思维思考风险本身,虽然郭老师分类了不同的风险视角,活动节点。但应该是个相互影响、自顶向下的问题,很多人中观套路都懂一些,但具体微观的实力才能区分决策的质量。我算积累了5000小时技术,准备脱产再积累3000小时技术,到了8000小时再说1万小时技术的问题~~~

    作者回复: “但具体微观的实力才能区分决策的质量” 是的! 的确是的。 不论是一个刚入行的工程师, 还是工作的二十多年的CTO, 最终的价值都是每天每个微观决策的积累。

    共 4 条评论
    5
  • evan
    2022-03-30
    通过学习郭老师的课程,感觉个人的架构知识体系完善了不少。自己在最近的工作中也有意识的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工作中,明显感觉比之前提升很多。 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己还是要不停的实践,才能知行合一。

    作者回复: 哈哈哈, 多实践, 也欢迎你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
    3
  • 术子米德
    2022-03-27
    🤔☕️🤔☕️🤔 * 📖:可行性探索 = 重大风险的发掘、预估、沟通、决策 * 🤔:重大风险刚开始意识到、过程中被发掘、到失败才恍然,是否就意味着,相对于某个认知和能力而言,这是判断重大风险的程度或级别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越早知道,越早发掘,本身就意味着,相对而言这个所谓的重大风险,没有到最后被棒喝才知道的风险的程度高。再换个角度,所谓架构师的经验和能力,或者说架构师的厉害与否,是否就在于能不能提早把重大风险识别出来。找个经验丰富资深、有过成就的架构师的价值,差别就在于他相比于一般架构师而言,更有可能在项目开始就把重大风险识别出来。这同时又会带来一个麻烦,那就是如果我能够提早识别风险,这是我的经验和能力的体现,可是越难以识别的风险,同样存在越难以被理解和共识的风险。 * 📖:重大风险的发掘:项目交付的视角、商业价值的风险、人性本能的视角、有限资源的视角 * 🤔:何时交付什么还能卖个价格,参与方是否能看到自己努力的回报在哪里,是否有足够人明白并参与进来,从这些方面逐个视角去考察,有助于重大风险的发掘。这些还可以聚焦到一个点,那就是整个过程里,参与方是否都明白自己当下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当下和目标之间偏差是什么,有哪些问题,跟谁去说这些问题。当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到风险发掘的活动里,更有助于重大风险的发掘,我称呼这种发掘的方法为蚂蚁🐜气味路径法,即大家都在提出的问题,逐渐会让问题变得粗起来,这就是风险在浮现。
    展开

    作者回复: 1)重大风险识别是一方面, 不过多数互联网公司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所以更重要的是找到应对方案。

    
    2
  • 花花大脸猫
    2022-12-22 来自美国
    第二个问题:有幸目前正在老师说的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架构活动中,其实是属于前文中讲的,这时候想停下来不是靠几个人就能说服的了,一堆人都绑在这个项目上,跟着一起前行;当前来看还没有直观的结果显式出来,但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看,最终的结果项目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虽然也可以当做产品对外销售。

    作者回复: 如果前方看不到通路还是要换个领域。 现在的市场本来就很难, 没有真实的价值很难生存。

    
    1
  • williamcai
    2022-12-30 来自美国
    在相对保守的国企里,尽量不提意见,提多了容易招惹麻烦

    作者回复: 有时候是生存必须, 不过如果你有一天当了领导,要尽量改变这种文化

    
    
  • 徐李
    2022-06-23
    你有没有给出过“不可行”的建议?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判断正确吗?如果正确,是否真的为企业避免了损失呢? 对于决策者的一些方向上的判断,我有些不太看好,但是公司有没有其他好的方向,方案是可行,但是并没有拒绝,还是投入精力在做。 目前来看,没有看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可能是失败了,但是当时不这么选择可能也是失败。 对于初创公司,到底该往那个方向发展,只是是不断的试错,只是需要控制这个试错的代价。

    作者回复: "只是是不断的试错,只是需要控制这个试错的代价。"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 但是感觉还是那些想清楚的公司才活到了最后。 毕竟存活率低于百分之一。

    
    
  • 罗均
    2022-03-16
    实在太感谢老师的课程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才开始深刻领悟到,可行性探索不仅仅是技术活动! 第三个问题,学生自感非常惭愧!正是没有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多个参与项目的团队能否有效协同?我们是否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团队去处理集成中出现的问题?”,或许说没有highlight其风险的严重性给决策层,反而以一些技术手段,给予决策者与赞助者盲目的信心!虽然最后项目仍能交付,但是却有无数的大坑在里面!惭愧之极!惭愧之极!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