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uture
    2021-10-21
    高楼老师,你说的太好了,再好的技术没有上层的支持也落不了地。我曾经在陆金所下面一个项目组提出了质量内建、研发赋能、敏捷驱动的口号,结果被开发领导排挤,测试领导也不支持我,最后被迫害离职,这都是惨痛的教训,希望订阅的读者不要像我一样,学了几个专栏就想在公司落地,结果被无耻的开发棒打出头鸟。

    作者回复: 多么痛的领悟。

    共 4 条评论
    15
  • 思辰5
    2021-10-19
    什么样的系统适合做全链路压测? 1.系统的流量大,至少千万以上吧 2.企业系统具备全链路压测的条件 3.领导同意及团队支持做全链路压测 如何计算全链路成本 1.改造占用的人力 2.各团队投入的时间 3.做完全链路压测后产生的收益

    作者回复: 你总结的对哇。

    共 2 条评论
    10
  • byyy
    2021-11-10
    “做线上全链路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使用生产环境中的架构、软硬件环境、数据、网络结构等等,来达到模拟真实业务压力场景的目标。” 以上摘自《性能工程实战课》 老师,我进一步总结了以下两点认识,你看正确吗? 1.全链路压测中的容量场景 全链路压测中的容量场景是指使用生产环境的基础设施(架构、软硬件环境、数据、网络结构等等),通过控制压测流量的业务比例,使压测流量符合业务模型(不考虑真实流量,因为真实流量业务比例没法控制),通过施加压力来衡量系统的稳定性的过程。 2.全链路压测的关键点 全链路压测的关键点是技术改造。对压测工具、应用系统、监控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造,使其能够识别出压测流量,不致于对真实流量有影响。

    作者回复: 理解的非常对。

    
    3
  • 2021加油
    2022-04-06
    什么样的系统才需要全链路线上压测?答:1、流量大的系统(tps超过W)。2、公司有人力支持你去做的系统(毕竟需要很多协调工作) 如何计算全链路线上压测的成本?答:1、首先要知道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需要谁来做具体做什么事情(包括人员是否准备充足,人员风险需要考虑)2、确定全链路的范围。根据范围+人力+时间三个维度确定人力成本,时间成本,以及资源(硬件+软件)成本。

    作者回复: 基本正确。

    
    2
  • woJA1wCgAAABU8eD3iut...
    2022-03-04
    高老师,业内使用的流量回放工具,好用的开源的有哪些?

    作者回复: goreplay应该是用的最多的。

    
    1
  • 柳树
    2021-12-02
    第二种业务流量改造方法比较简单,只要在网关做压测流量的识别即可,后面就全都是部署的活了。 -- 想咨询下高楼老师,第二种方式和第一种方式相比,有什么劣势呢?尤其是在这个云原生技术比较成熟的现在,通过k8s和容器很容易实现资源隔离(通过搭建不同的集群或者命名空间),搭建出一套一模一样的环境,除了成本会高很多,需要花更多钱,有点浪费奢侈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坏处~ 还请老师不吝赐教哈

    作者回复: 看起来似乎除了你说的成本会高很多、花更多钱之外,没有其他的坏处。 有一点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第二种方式走的是不同的应用容器。

    
    1
  • 坂田隐士
    2021-10-20
    之前实践过构造高并发的压测平台,当吞吐量压到比较高的量级后,压测结果数据的实时可视化就会遇到瓶颈。希望后面能覆盖下这方面的内容。

    作者回复: 这块后面会写,我们会通过异步的方式输出,应该不会有可视化瓶颈。

    
    1
  • Liam
    2022-08-05 来自北京
    全链路压测的目标之一是评估系统容量,并不是流量小与一万就不做,流量和资源永远是相对的

    作者回复: 那肯定。

    
    
  • 大树
    2022-04-11
    高楼老师,最近看到相关技术很想推进,但是从业务角度,我没法和领导汇报和解释做这个事情带来的价值。从您的落地经验来说,有哪些比较客观具体的价值啊?

    作者回复: 给出合理的容量评估,结合真实的数据统计,给出增长空间。 节省硬件成本。

    
    
  • 晶儿
    2021-12-09
    高楼老师,你好! 听完老师的课,对全链路压测有了新的认知,全链路压测是容量测试,我有一个问题想咨询一下老师, 全链路压测是基于业务接口进行比较好,还是基于业务终端访问量开展比较好。如果涉及到多个终端入口,是不是要模拟多个终端在同一个时间段访问量达到100万,还是直接可以基于API接口进行压测到100万量,然后观察整个过程下,各个服务的监控指标。很期待老师的回答?

    作者回复: 那应该用符合真实场景的多个终端来做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