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感谢您的提问👍 数字化就是指通过各类手段,将人类行为最大限度地向虚拟空间转移,并在虚拟空间中完成与物理世界的必要互动,这里既需要技术手段,也需要业务、法律等非技术手段的支持,数字时代就是以智能体验类技术为特征的技术时代;而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从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组织形态向数字化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组织形态的转变过程。 1963年,梅棹忠夫在题为《论信息产业》的文章中,提出“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衡量的标准后来简化为计算机应用普及率。 数字化是信息化基础上的延续,是基于信息化的成果产生的,更强调的是虚拟化,或者称之为“数字孪生”,也就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仿真,是将物理世界“数字化”。 从工程的角度讲,信息化阶段更关注“实现”,而数字化阶段应更关注“现实”,是科技与社会更深度的融合。 数字化是将真实世界完整地“放入”计算机世界中,数字化不必以消除噪声为前提,因为它是对人类社会完整(当然也可以更好,这意味着实际上可以增加噪声)的虚拟。 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一直在通过技术和工具的发明来抵消距离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而数字化则是以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可以展望的最强实现方式。由此带来的生产力解放和组织形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而言,持续提高信息化程度依然是当前的重点,业务流程不断线上化、优化,这些是数字化的基础,但还并没有真正进入数字化阶段。 真正的数字化是整个社会的数字化,是一个完整的、互相关联的推进过程,任何一个企业的数字化都并非个体的孤立行为,也无法完全依靠自身进入高度数字化状态,需要整个社会基础设施、法律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进步。 数字化代表比信息化更高的生产力形式,也就必然要求更高的生产关系形式。因此,数字化可理解为信息化的“第二曲线”,继承与突破。 更多讨论可见笔者公众号 晓谈岩说 中最近转发的一篇旧文《什么是数字化转型?来自IBM、麦肯锡、微软的精华观点和实践》。
作者回复: 是的,您说非常对,这是挺普遍的,内部的甲乙方,也是大家多需要慢慢改进的。
作者回复: 很好的尝试,希望您以后能继续为我们分享这方面的经验👍
作者回复: 案例目前都是客户资产,大部分做业务架构的都把资产视为保密的东西,更多关于业务架构和模型的介绍,可以看我的公众号“晓谈岩说”的中台之上系列文章,共16篇,比较详细
作者回复: 您好!感谢您深入的思考和对自己理解的分享👍您的比喻非常形象,整齐划一,会让执行力变强,这有助于战略落地。另外互联网也并非不重视企业架构,这里说的企业架构指的是传统企业架构框架设计的企业架构,一开始大家不觉得这个方法一定有效,做大了以后,产品越来越多,业务复杂度上升,自己开始探索怎么改进设计,但是探索到一定程度,会发现自己其实就是在探索企业架构,所以,提的是重新发现企业架构的价值,软件架构和组织大家都有,不过小米也曾经七年没有人事制度🙂业务和技术合作的问题您点评非常到位,但是需要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才好😁
作者回复: 您说的这些恰恰证明了需要融合,不然以后给他们GPT也用不好
作者回复: 是的,这是很多企业都有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一个企业中把业务和it两个行业融合在一起,是个管理学上必须要有的进步
作者回复: 解决问题是手段价值的最终体现
作者回复: 感谢您的支持,希望您领导有机会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