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在转账这里,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根据不同类型转账的使用频率,把功能入口做了规划整理,比如说用户最常用的,放到更 明显的地方,增加一个用户更方便使用的快捷入口,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把所有类型的转账都放 在一起; 二是把一些在流程和信息要素比较接近的转账类型进行整合,多个类型的转账融合成一个更接 近标准流程的转账,用户只需要找到转账,然后根据要求填写不同的信息项就好了。这种整合 页依赖于业务流程的改进。就像以前个人转账一样,你必须填收款人、开户行以及对应支行、 银行账号,现在的业务流程改进后,只填账号和收款人就行,有些甚至只填手机号也能完成转 账。 不管是第一点的信息优先级划分,还是第二点的流程整合,都是利用了交互逻辑在解决问题。
作者回复: 对,赞同。共识是所有项目有效推进的前提。 谢谢你的分享,看得出来你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善于总结和思考的人。 GSM模型是我们为了提高有效产出的方法之一,并不是唯一。量化的方法是提高彼此间沟通效率的有效方法。 拿你分享的需求评审流程来说,可能很多公司都是这样的流程,但光有这个流程还不够,如何利用一些量化的方法让评审更高效则更值得探索。比如说设计方评估需求需要10人天,但需求方认为需要5天就可以。那怎样消除这种分歧呢? 这个时候,如果设计方用需求量化的方式来拆解下自己的评估逻辑,需求方一看就会清晰明了,如果觉得哪个环节不合理,可以针对那个环节讨论。这样是不是会让彼此间更高效的达成一致呢? 在后面的课程中我也会分享我是怎样量化需求的。一定要记得关注哦
作者回复: 这个优化的总体思路是采用了设想-验证的思路。 借鉴了用户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之前的方案首先就把权益分成了两个大的类别,帮助用户明确了哪些权益是他已经获取的,哪些是他还未获取的,这样有一个好处是用户对自己已有和未有的权益的界限理解非常明确,但这种方式也会给用户带来一种未有权益获取门槛高的心理暗示,会以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去解锁未有权益的积极性; 所以,在陆续做了一些竞品分析后,我们把所有权益放在了一起,去掉了已有和未有权益之间的严格的界限,而是带给用户一种“这些权益你都可以拥有”的心理暗示,同时加锁的小设计一是稍微强化了一些未有权益和已有权益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带来一种“等你来解锁”的游戏化的心理暗示。 不过上线后的数据表现来看,前期的我们在推导方案时用的假设都被证实是对的。
作者回复: 权益图标优化那个模块的内容主要是用来讲设计价值呈现的,所以就没有用拆解目标的逻辑来讲。 如果套用GSM这个模型来讲,目标就是“提高客户通过权益实现等级提升的积极性”,结合这个目标,那提高客户对权益的兴趣、然后让用户解锁权益就是这个事情的第一步了。 所以,其中的一个用户行为信号就是让客户查看未获得的权益并且获得它,基于此,我们对权益展示的样式做了优化,一是调整了样式,降低客户对未获得权益的排斥心理,二是用小锁的样式以更加游戏化的思路呈现出来,提升客户对未获得权益的好奇心。 最后的验证指标也和目标相关,一个是用户点击未获得权益的PV,二是用户通过获取权益对用户等级提升的数据。
作者回复: 如果是更偏商业视角的产品,B的优先级会高于D,因为B虽然满意度高,但满意度并没有直接转化成数据,而数据指标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到商业利益;而D的满意度虽然低,但并没有导致数据和商业利益的降低,这种情况往往会把优先级降低。 当然,具体的判断还是要根据不同项目、不同阶段的目标来具体评判。假设你的产品更关注用户满意度、而且用户满意度会直接影响到商业利益,那么你应该更关注D。
作者回复: B和D只是列举的一种结果类型,不涉及到原因。如果要探究原因就太多种可能了。
作者回复: 感觉这里你有个误解:你把体验和表现层、框架层划了等号,把业务数据和战略层、范围层划了等号。这是两种纬度的事情,不能这样等同理解。 说个很常见的例子:比如说一些APP的开屏广告,可能带来了业务营收的增长,但会导致一些用户满意度的下降,面对这种情况,你没有办法简单的说是哪个单一层面的问题。
作者回复: 这个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属性或者要分析的数据属性。 一般说来,C端的产品时间的颗粒度会更细一些,通常是日/周;一些用户量不大的B端产品,数据时间的颗粒度一般会选的长一点,通常是周/月/季度。 另外,不同的数据属性也会对时间的要求不一样。比如一些电商转化的分析,通常会细化到小时级别的。
作者回复: 没太看懂你的问题,我尝试理解一下: 不管是PV还是转化率,要判断高低一定是有一个参照值的,参照值可以是你定的目标、也可是上一个时间周期的数据、还可以是你们相关竞争对手的数据…有比较才会有高低,
作者回复: 我先回答你的第一个疑问:入口整合只是转账整个优化中的一部分,还包含了后面一些流程的优化。原来点了首页的转账后,会到一个选择转账类型的页面,选了类型后才到具体的转账页面。整合入口后,点了转账就直接到了具体的转账页面,然后在具体转账页面我们合并了一些类似的转账类型,另外,如果用户确实去要其他类型的转账,这里有一个跳转入口。因为通过数据发现主流的转账形式基本上覆盖了八层的用户场景,这也是我们这么优化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你的第二个疑问:你看回文章中关于转账例子的第一个配图(也就是三个页面组合的那张),其实那三张图是不同的转账入口,第一张是首页的入口,第二张和第三章是全部功能的入口面,这里看PV的话对用户操作的流量分布会更准确点,因为同一个用户并不是每次都从同样的入口进入的(这里提示一下,这个是B端场景的产品),所以这里我们用了PV。当然,我们在另外一次关于转账流程的研究中会结合效率、成功率去看,因为这里涉及不到,所以就没展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