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很好的问题。我觉得第一步就是找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同时这个话题也是你比较熟悉的,然后看完之后把觉得理解的似是而非(一般你都会有感觉)的词找出来去查。查的话不要停止在查出中文意思就结束了。建议以动词短语为主,兼顾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用英英字典,配合例句(可以多找几本字典的例句),把查的词汇彻底吃透。一天能弄个三五个这样的词,就很不错。贵在坚持。
作者回复: 问题很好。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是固定搭配,有的其实不是。一般来说,动词后面紧跟一个介词的,都是固定搭配,比如settle for。但是,离得动词比较远的介词,就不是固定搭配,而是相对独立的介词,例如approach后面没有介词,直接跟宾语,去找某人,至于去找他干啥(用for和about都可以,表示目的;也可以用to do),还是带着啥东西去找他(用with),就比较灵活,这样独立而松散的介词就不属于固定搭配,字典上大部分不会专门列出来。如果字典上明确列了词条的,那就按照字典给的搭配用,不会错,如果有疑问可以多查几本字典,例如你说的Collins给出了加about的搭配,你如果查朗文,就同时给了approach somebody for something,以及about (doing) something。学习很认真,方法也对路,多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更加熟练了。
作者回复: 汉语是音调语言,每个字有不同音调,所以汉字的音调非常重要,可以用来区分词义,我们说中文要每个字字正腔圆,音调独立,发音清楚。英语是语调语言,每个单词没有固定独立的音调,全看你说话的语境。汉语的句子读起来,语调的变化很小,用力很平均,像一条直线。但英语的句子读起来像流淌的乐曲,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国学生初学英语往往会受到中文习惯的影响,比较关注字正腔圆读出每个单词,但对语调模仿不太重视,这样的话说英文就比较刻板单调;这和很多外国人讲中文,学会了汉字的读音,但仍然带有英语里高低起伏的语调,我们听着也觉得奇怪是一样的。 语音语调主要靠模仿,一开始模仿“洋腔洋调”的确会不习惯,觉得不自然,也会套用汉字的音调去理解英文的语调,觉得怎么一个单词这里是一声,那里又变成了二声或四声,都是很正常的想法,多听多模仿就习惯了。当然我的语音语调毕竟也是中国人说英语,不是最准确的,建议更多地去听母语国家的人说话并模仿,你会发现语调是比较个性化的“腔调”而已,印度人是一个调,新加坡人又是另一个调,同是英国人,不同地区的人还有不同的调,千人千调,并没有千篇一律的规则。
作者回复: 主要还是练习输入太少。昨天我和其他同学建议的,你也可以试试按照我的步骤做:第一步,找音视频资料。不妨试一试TED,当然如果可以翻墙油管上选择余地更大。TED上找语速不快、内容你比较感兴趣又熟悉的演讲,连带每篇演讲下面的中英文稿。第二步,如果粗粗一听,可以听懂百分之五六十以上,就可以用。先泛听两遍练习听力,实在听不懂的可以去找笔录的英文原文,查字典、查资料,最后感觉基本理解了之后,还可以看中文的参考译文(可以不看,但不要一开始就看)。第三步,选择几段自己最喜欢的再精听几遍,模仿老外的语音朗读文章,这时候要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和原文对比,找到差距后,读第二遍,如此循环三次,每次都应根据发现的问题,刻意练习改进;第四步,用自己的话复述听过的文章,可以提前列出文章的提纲,供自己复述的时候题词,这个内容也要录下来,回头自己当教练,自我评价和反馈、改进。复述也要循环三遍,每一遍都要录音,力求有改进。一周弄一篇,看看累不累,再决定后面的节奏。试一试,应该会很有效果。 学英语不能急,至少坚持一年看看。
作者回复: 哈哈,这就是后面要讲的tradeoff
作者回复: VOA慢速也很好啊,练习要找难度适中的语言材料阅读和练听力,一般超出自己舒适区20-30%比较好。最好有文字稿,如果听着有困难,可以看文稿,还有翻译稿,去寻找听不懂的原因。假设一篇文稿,你如果读起来都非常吃力,有大量不理解的词汇,或者话题非常陌生,显然不合适作为听力练习材料。如果阅读起来没有太难,却听不懂,那可能是语速太快、口音等原因,或者听力练习太少,还不适应听的状态等等。总之,可以借助文字稿判断难易程度,有目的性地练习。
作者回复: 对的,退学之后还在学校蹭课的意思
作者回复: 语法规则能帮我们理解,但只能管一个大方向,就是我说的地图的作用,最重要的判断依据还是逻辑和含义。这里面design implication应该是指对...设计的影响,应该是管后面两个的,对协议和可扩展C/S系统的设计影响。这个应该是一个文章小标题吧,没有动词,还不是一句话。
作者回复: 哈哈,谢谢夸奖。
作者回复: 学英文主要是训练听说读写,看懂某篇文章的意思并不是目的,如果提前看一下参考译文如果有助于练习,看看也没有关系。最终的目的是自己学会分析句子,然后真正吃透3000左右的词汇,能读能听懂,而且能说能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