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其实我的看法是,软件交付这条链路是企业的核心生命线,这条线的效率高低,客观上限制了软件交付的速度和质量,所以自主可控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毕竟商业化工具的响应速度和定制化能力还是要打折扣的。另外,做啥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哈,工具只是锤子嘛,还得看钉子在哪里,为了做工具而做工具就没啥意义了。
作者回复: 没错,特别精辟,在网站设计领域有一本特别经典的书叫做 Don’t make me think,虽然有些年头了,也不厚,可以找来翻翻哈。
作者回复: 特别赞的补充呀,其实工作也是类似的,如果只是一味消耗,也没有什么成长就可以看成是在消耗自己的费用,相反就是对自己的投资哈。
作者回复: 说实话,现在很多公司所谓的知识管理工具就是wiki为主啦,最多代码倡导内部开源和组件共享,另外事件管理有专门的平台,整体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像是CICD这么热门哈。
作者回复: 恩恩,你会发现慢慢效率也变成了一种资源,变成一种经济,说白了效率双赢的事情,所以很多公司一方面输出效率产品获取收益,另外一方面也是展现技术能力,以一种增值服务,附加值的方式提供出来,从而推动更大范围的合作。其实这里有一个潜在的风险,就是软件研发流程不会随意变更,否则就乱套了,如果决定采用一个商业化服务,那么就要做好心理准备,是否软件交付的命脉就交给别人了,这就跟当初上云是一模一样的。
作者回复: 呵呵,希望每个老板都能具备如你这般的视角,效率最终将决定一家企业的天花板的高度,而由我的观察来看,2020年效率将正式进入企业的主战场,这一点在我们公司的战略规划中已经一览无遗,这个方向的发展空间足够大,我们一起加油!
作者回复: 哈哈,工具其实从来不是问题,不过对于一个十几年的老产品,跟不上节奏也是正常的,不过在我们的实践中,依然还是使用Jenkins,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熟悉吧,毕竟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压根不关心这些细节,因为都被平台封装和屏蔽掉了。
作者回复: 你好,其实这一点并不难实现,首先需要跟研发约定在所有的commit信息中关联需求编号,然后在构建系统中建立代码基线(说白了就是这个版本对应哪个提交就在提交处打个tag),并且比较任意两个版本之间的代码变更记录,并提取其中的需求管理编号,从而生成版本的变更记录哈。
作者回复: 你好,对于大公司来说,数据变更管理平台都是自研的,因为这些都是DBA的自留地,他们有自己的规则和流程。工具方面的话,像是flyway,inception,还有小米开源的soar也都集成了基本的审核扫描检测功能,可以基于他们的来进行二次开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