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你好,虽然已经线下回复过了,为了其他同学参考,我再汇总下要点。第一、不是每个指标都能对应到人的,也没有这个必要,比如个人前置时间,我觉得意义不大,现在企业做度量体系普遍还没有细化到度量个人效率的程度。第二、指标需要分类分级,区分不同的维度,满足不同受众的视角,比如领导者视图,里面肯定只有最大的指标结果,然后可以拆分为部门级的数据,指标是层层拆解的,底层数据可以支撑上层结果,这个指标的层次关联很重要。第三、抓住核心坐标,比如需求就是其中之一,度量需求的时候可以站在需求提出方和需求受理方两个角度来度量,至于具体研发是否调整部门,其实并不重要哈。其实,没有度量个人指标,主要是不希望指标跟个人绩效挂钩,影响个人的行为,这一点也是设计度量的初衷哈。
作者回复: 你好,坦率的说:没有,不过业界有一些开源方案,你可以拿来参考,但我确实没见过有公司直接使用的,比如Hygieia, MirrorGate等,像商业工具那就相当的贵啦,比如tableau,土豪公司可以考虑哈,还集成了AI的能力。
作者回复: 你好,你说的特别正确!可以参见精益看板的章节,对于WIP的合理值就可以使用吞吐量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哈。
作者回复: 恩恩,道理很简单,还需要不断实践呀,有问题欢迎继续留言,我们一起探讨,谢谢!
作者回复: 每次看到你的留言都让我感慨颇深,可能是在大公司时间长了,有太多这种一言难尽的故事,比如集成代码需要VP审批这个事情,就已经不知道掰扯过多少次了,试问哪个VP能够知道代码改了什么呢,所以我始终认为,效率提升就是要打破现有流程,如果不改变流程想实现效率提升,能做的也只有表面一层了吧。
作者回复: 没错,你发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需求的颗粒度,如果颗粒度不平均,那么统计数据就没啥意义。所以在我们的实际经验中,会将需求颗粒度(开发交付时长)作为交付周期的重要参考依据,甚至对于需求颗粒度,配置化需求比例都会有明确的KPI要求。
作者回复: 如果流程依赖于人的自觉性来保障,那么这个流程本身可能就有问题哦,流程和规范都有一定的强制性,最好的方式还是在某些节点进行卡点,比如状态不对不允许发布,提测等等,通过这些卡点来培养人的意识,再辅助以自动化的方式来简化流程执行的成本才是正道吧。
作者回复: 这个好像没有必要哈,测试环境是要度量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