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感谢你的回复,看来你对DevOps的前景充满信心,也期待你的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进步。另外,你是我见过的对DevOps最有信心的同学,30年足够做到退休啦!
作者回复: 很赞,一个月的时间能把这一套东西整出来相当不简单啊。其实我理解每一个工具和实践都需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所以后面我会针对每一个实践,从理论,案例和经验方面进行展开。当然这多业务形态和行业背景,不可能面面俱到,最好的方式还是就事论事,讨论实际推行过程中的问题,所以也欢迎你继续关注并提出你们的挑战和疑惑,我们一起讨论哈。
作者回复: 看你的描述,你现在应该是在做面向内部的工具平台开发吧。其实,在稍微大点的公司里面都有这样的团队,比如像运维开发,测试开发,相比业务系统来说,由于不直接面向用户,所以这些系统相对服务端来说对架构设计,高可用,高并发等的需求没有那么高,也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度大吧。
而SRE是传统运维演进的一个方向,需要有很好的开发能力和运维背景,所以经常被视为DevOps工程师。
其实我的理解,这些岗位都很重要,完全看你个人的方向,在国内很多公司,都是最优秀的人来做内部工具平台,因为他们既了解开发喜欢和工作方式,又具备类似DevOps这样的知识和理念。
所以如果倾向业务开发,服务端更合适一些,但相对的接触面会比较窄,而SRE又是需要运维经验的积累,是不同的方向。DevOps代表未来的趋势,需要加强技术积累的同时,对技能的广度要求更高。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来考虑哈。
作者回复: 说的太对啦,咱们搞IT还是切忌什么都懂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通。我的建议还是从当前的职责范围出发,先把现有领域的技术实践搞透,再拓展上下游领域那些最核心的能力。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会在番外篇中聊聊我的个人看法。
关于第二点,可以多做做内部分享,推荐大家听听专栏,外面的大会也有很多,适当的洗脑还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回复: 你好,感谢你的提醒,我会后面注意的!主要DevOps内容太多,看来可以给极客时间App提个慢速播放的需求哈😄
作者回复: 你好,我见过很多公司都是配管在推DevOps,作为过来人,我觉得配管有其他角色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全局视角,流程能力,沟通能力,工具链等,所以可以和专栏的伙伴多多交流哈😄
作者回复: 所以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为什么持续交付没有火起来呢,是因为大家都能看得懂是啥意思,到了DevOps创造了一个新词,看不懂了,所以就火起来了😄
作者回复: 同意,总会有新的软件开发交付模式诞生,推陈出新,期待下一波节奏可以由中国的工程师来主导💪💪💪
作者回复: 你好,这个问题有点宽泛,我在后面也会有专门一讲来介绍学习的资料,简单来说看趋势可以参考DevOps状态报告,全局视角和案例可以看《DevOps实践指南》,敏捷实战可以看何老师的《精益产品开发》,学习工程实践主要参考两本《持续交付》,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书或者材料哈
作者回复: 你好,目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的确非常欠缺,关于发展路线图可以参考特别放送篇的内容,我个人感觉如果想脱颖而出,还是得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如果敏捷不能落地,团队没有感受到敏捷带来的好处,那么转型就无从谈起了。
作者回复: 你好,关于这些工具的使用问题,你可以随时问我哈,还是比较熟悉的哈。关于工具,可能每个人的问题都不同,所以专栏更多的会关注具体的工程实践,辅助工具介绍。
当然如果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会提取一些在番外篇中进行加餐,咱们的专栏还是以大家的反馈为参考哈,所以欢迎你多多留言哦!
作者回复: 谢谢你的支持,也欢迎你多多分享你的经验,我始终觉得有一个平台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这很DevOps😄
作者回复: 你好,很难讲只有开发,或者只有运维就能落地DevOps的,因为最开始的初衷也是把敏捷的思想在运维工作中实践,所以开发和运维一个都不能少。
从我接触过的公司来说,开发中心主导的不在少数,但是运维SRE也很DevOps,所以我觉得对于不同的角色,出发点和侧重会存在不同。
作者回复: 其实,我觉得能解决问题的DevOps,才是真正的DevOps哈。DevOps只是一个符号,我们真正关心的还是如何不断提升软件研发交付效率和质量,更好的为业务服务哈。
作者回复: 你好,Jenkins X体系相当庞大,我会在云原生和开源工具的部分有所涉及,但是不会面面俱到,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线下交流哈🤝
作者回复: 你好,感谢支持,一起加油哈!
作者回复: 你好,谢谢你的关注,欢迎多多留言交流😝
作者回复: 你好,你说的的确是很多公司的现实,我一直在团队内部倡导一个思想,救人先救自己,如果改变不了别人,就先把自己范围内的工作按照DevOps的思想进行改造,至少自己的工作标准清晰自动化了,那么上下游协作就有精力思考和改进了。
作者回复: 你好,工具平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想做好工程效率,还离不开流程优化,实践落地,培训教练等等,关于工程效率团队的职责,我可以给你分享下之前的想法和总结,供参考:
* 提供一体化开放的标准研发协同平台和高效易用的研发工具链
* 持续优化端到端产品交付流程,助力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持续交付
* 塑造业务导向高效协同的工程师文化,鼓励创意创新的快速落地实践
* 面向用户提供灵活的研发效能解决方案,并反哺平台核心能力建设
作者回复: 你好,如果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增加一个番外篇内容,专门介绍工具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