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回复: 我的观点是,OKR 不要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但可以与个人利益间接关联,需要做一个“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呢?请参见本期热点问题答疑篇。
作者回复: OKR 评分是给自己看的,而不是给他人看的,每个由于人的评分标准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那么我们就希望通过“信心指数”这个概念,能让大家产生共识,也就是说:
1)你对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约为 50%,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0.7 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自己打分,可以是 0.3 分、0 分。
2)你对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大于 80%,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0.3 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给自己打 0 分。
3)你对某项 KR 的信心指数小于 10%,如果你完成了,那么就给自己打 1.0 分;如果你没完成,那么可以根据实际完成情况给自己打分,可以是 0.7 分、0.3 分、0 分。
作者回复: 认同你的观点。此外,我认为 OKR 实际上是组织希望达成的目标(包括绩效)与个人利益之间解耦的工具。
在 KPI 模式下,绩效和利益是耦合的,是强绑定的,所以会导致完成绩效只能通过利益进行驱动,在某些场景下,我认为还是可以发挥很有效的作用,但也容易产生一定的风险。
在 OKR 模式下,绩效与利益解耦了,完成组织的目标不仅只是为了利益,还有更多可以用于激励的手段和方法。
关于这方面话题,我想在下一篇“热点问题解答”中再与大家深度交流。
作者回复: 是的,因为不拿评分结果来考核了,更不用评分结果来决定个人利益了,那么评分也就变成了自我的反省。做到了,就拿出事实成绩说,才能得到团队的认可;没做到,就思考哪里做得不对,下一步需要如何改善。
作者回复: 请参见《14 | 热点问题答疑(二):你该如何看待OKR?》
作者回复: 如果大家对 OKR 价值无法正确理解,那么必定会导致敷衍了事,所以我们首先要先明白的是,OKR 到底对自己和团队有何意义。另外,如果设置了奖惩机制,将对 OKR 的价值产生破坏,大家都不愿去挑战更高的目标,人性就是这样,只想要“胡萝卜”,不想要“大棒”。
作者回复: 说得太赞了!OKR 评分不是跟别人比,而是跟自己的过去比,自己有没有进步?有没有超越过去的自己?
作者回复: 每个人都能给自己打高分,说明挑战还不够,管理者需要给大家拔拔高度,在大家制定 OKR 时还是需要严格把关,此时需要实战教练式沟通技巧。
作者回复: 是的,OKR 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执行、评价都是这样。
作者回复: 是的,OKR 不仅能让组织目标变得更加聚焦,还能让参与者们通过自我管理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对人的素质要求比较高,适合自驱力强的人来发挥价值,并通过他们的领导力来影响更多的人。然而,KPI 就完全不同了,它与利益直接挂钩,目的就是让人们完成绩效,从而实现组织愿景,在此过程中,评分和排行只是手段。因此,OKR 和 KPI 这两个模型是不同的。
作者回复: 复盘就是这样推演,咱们后续可以深入交流🤝
说得没错,OKR 就是这样的工具,它让用户站在更高的视角,全局性地考虑如何实现目标。
作者回复: 多谢提醒,文中已修正。
“0.3 分:肯定能做到,实际也做到了。”
可以理解这是一个正常水平的发挥,完成了没有挑战的事情,如果完成了有挑战的事情,那么就能拿 0.7 分。
那么,什么叫“有挑战”?
自己内心里对这件事情的判断只有 50% 信心指数,即“五成把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跳一跳,够得着”。
作者回复: 所以说,团队文化(企业文化)才是落地 OKR 的土壤,我们要在团队发挥出 OKR 的价值,不妨先考虑文化建设,尤其是打造内驱力的文化。
作者回复: 在于领导者如何去引导他设置合理的目标,所以要做到“目标对齐”。
作者回复: 不要去催,更不要去拽,团队只需要跟得上前进步伐的人。
作者回复: 1. 落地 OKR 其实也是在落地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中不仅包括公开透明,还包括诚实守信。
2. OKR 也不要和其他人去比,更不要做排行,因为我们要比的人其实是自己。
3. O 无需分难易等级,但可分优先等级,多个 O 之间仍然遵守要是第一原则。